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幻想小说的翻译和创作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不仅可以把握中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发展脉络,了解其主要特点,尽可能地还原二十世纪初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原貌,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提出的“科学”口号和此后不久展开的“科学”与“玄学”之争。这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科学”和“科学小说”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清末民初的思想文化界对于“科学小说”的理解和接受态度,并对当时主要的科学幻想小说翻译者和创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清末民初科学幻想小说创作对于中国传统神怪文化的历史继承关系,重点分析了《荡寇志》和《年大将军平西传》等几部神怪科幻杂糅小说,并对《新法螺先生谭》的类型界定提出了个人见解,详细论述了《新石头记》这篇从传统神怪小说到现代科幻小说的“完美”变形作品。 本文最后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清末民初科学幻想小说与近代大同理想之间的承载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把《百年一觉》等几部翻译小说中的“乌托邦”和《电世界》等几部创作小说中的“大同社会”进行前后对照,说明西方思想中的“乌托邦”既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社会存在相通之处,又与近代大同理想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同时,由于传统小说写作手法的不良影响,清末民初的理想主义科幻小说作者难以在“未来现实”与“当代幻想”之间,找到一种潜在的平衡,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科学幻想小说始终处于近代文学的“过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