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课堂参与和其学业成绩、社会交往、成年后的工作表现都有着重要相关,课堂上参与度低的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逃课行为和校外危险行为。因此对中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的教育者和学者。研究者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课堂参与的概念、维度、测量方法、动机性影响因素和维度指标的区别等方面。近些年,有关于课堂参与的概念有很多,从广义到狭义,但是对课堂参与定义阐述并不清晰,这阻碍了对课堂参与的干预,也阻碍了未来更详细的研究。因此,对于课堂参与的各个维度的具体的描述对以后的研究很重要。课堂参与的维度和结构和动机性因素在测量中存在重叠。关于课堂参与的研究不仅仅要在定义上进行确定,也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测量到学生参与的程度。同时,学生课堂参与和不同的影响因素以及结果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搜集。由于学生课堂参与必须在一个综合的环境中考察,研究者需要考虑到学校,家庭等信息。最后,环境因素和个人动机因素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仍有待分析。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主要对中学生课堂参与进行了三方面研究:第一中学生课堂参与量表的开发。第二,中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性因素研究。第三,自我效能在中学生课堂参与和班级环境影响因素上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学生课堂参与是一个多结构的概念,包含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中学生课堂参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测量工具。(2)中学生课堂参与和环境因素: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父母支持之间相关显著。(3)中学生课堂参与和个人动机性因素:自我效能、学习掌握目标、表现趋近目标、表现回避目标和归因相关显著。(4)中学生课堂参与在班级环境中存在差异。(5)个人动机性因素-自我效能在课堂参与和班级环境上存在间接作用。其中自我效能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认知参与的影响上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情感参与的影响上有完全中介作用,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行为参与的影响上有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