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食欲、血清瘦素、GSH-Px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moo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其对患者食欲,血清瘦素和GSH-Px水平的影响,结合已有的文献证据,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可能的神经和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工作开展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了在2018.12-2020.12期间,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被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的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化分组分为穴位埋线组(acupointscatgutembedding,ACE组)及手动针刺组(manualacupuncture,MA组),每组各30例,最终完成试验者共56例,其中ACE组共29例,另1例剔除,MA组共27例,另2例脱落、1例剔除。ACE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嘱患者放松后先采取俯卧位于治疗床,用0.2%碘酒棉球于埋线穴位处(背俞穴选取双侧脾俞、胃俞,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消毒2次,将一次性埋线针(格兰斯)的针芯后退2cm,用无菌镊子钳取一段提前在75%酒精中浸泡过的可吸收羊肠线(博达,4-0#)放置于埋线针具前端,左手拇、示二指将埋线穴位附近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处皮下一定深度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缝线线体置于肌肉层和脂肪层之间,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至无明显渗血,敷以医用敷贴(可孚),之后再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同样用0.2%碘酒棉球于埋线穴位处消毒2次(主穴:中脘、双侧天枢、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脾虚湿盛加水分、双侧丰隆,脾胃湿热加双侧曲泉及三阴交),将可吸收缝线埋入穴位的方法同上述,以上操作每2周进行一次,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6个疗程;MA组选取穴位同ACE组,脾俞、胃俞、肾俞向内侧斜刺0.5-0.8寸,中脘、水分、天枢、气海、关元直刺1-1.5寸,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曲泉向腘窝方向直刺1-1.5寸,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每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分别对两组进行如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BMI指数(BMI=体重/身高2)、腰围(WC)、食欲视觉模拟量表(食欲VAS评分)、一般食物渴求特质问卷量表(G-FCQ-T)、血清瘦素和GSH-Px水平。在治疗全过程及治疗后1月内保持随访,关注患者有无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出现。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以上观测指标变化。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MI均有所下降,经检验,均P<0.05,数值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两组间对比,ACE组BMI指数下降较MA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减轻体重方面,ACE组优于MA组。
  (2)两组治疗前后WC比较:两组治疗后WC数值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对比,ACE组WC数值下降较MA组明显,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减少腰围数值方面,ACE组优于MA组。
  (3)两组治疗前后食欲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AS水平均有所下降,经检验,均P<0.05,数值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食欲均有所下降;治疗后两组间对比P<0.05,有差异,但组间VAS差值P>0.05。
  (4)两组治疗前后G-FCQ-T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G-FCQ-T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G-FCQ-T差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两组间对比,G-FCQ-T评分P>0.05,无差异。综合(3)(4)分析说明ACE组与MA组经治疗后食欲和摄食行为均有所下调,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比较不显著。
  (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CE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较MA组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CE组血清GSH-Px水平变化较MA组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CE组与MA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1月内随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1)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均能减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BMI指数及腰围,证明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均有效,但穴位埋线法总体疗效更占优势;
  (2)在食欲和摄食行为改善方面,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均有效果,不过从主观性食欲状态反映来看二者差异不显著;
  (3)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均能下调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和上调GSH-Px水平,表明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可能通过改善瘦素抵抗和脂质过氧化,调节中枢神经功能,从而引起患者主观食欲的改变,且穴位埋线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较普通针刺更明显;且穴位埋线在改善两者水平上效果更显著,但血清GSH-Px水平能否代表下丘脑中脂质过氧化水平还有待商讨,因为GSH-Px酶系主要分布场所在胞内胞浆而非胞外血清成分,后续将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外细胞实验,对肥胖个体胞内GSH-Px水平进行观察;
  (4)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且穴位埋线总体疗效更显著,表明穴位埋线可作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两种疗法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治疗结束后4周)疲劳主症评分(FS-14)、疲劳症状积分、疲劳严重程度积分(FSS)、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评分(SPHERE)的影响,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治疗本病的疗效和优劣,为本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和其他途径招募的
学位
目的:观察太极推拿摇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比较太极推拿摇法与传统肩关节摇法疗效差异,并观察太极推拿摇法对盂肱间距的影响。方法:自2020年09月至2021年1月于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门诊招募肩周炎患者6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都采用太极推拿软组织松解手法作为基础推拿手法,治疗组在基础手法上结合太极推拿摇法,对照组在基础手法上结合传统肩关节摇法。两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SA7)、皮肤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血清总IgE改变,从而评价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皮肤科门诊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两组各30例,西药组予
学位
目的1探明MRI终板炎分型与椎间盘退变分级指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相关疾病提供证据。2研究电针夹脊穴对退变椎间盘内感觉神经相应DRG Netrin-1的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2020年6月至12月之间以腰部或下肢疼痛不适为主诉的病人共80例,对其行MR检查。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确认62例。每例患者获取矢状位T1WI、T2WI序列后,根据Modic
目的  观察“标本配穴”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血清中氨基丁酸(GABA)及谷氨酸(Glu)水平的影响,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和分析,为今后临床运用“标本配穴”针刺法治疗失眠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的失眠症患者共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所纳入的患者分为“标本配穴”组和常规组2组,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结合扶阳罐温刮对于风寒湿型肩周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将单纯针刺设为对照组,以此来验证前者对治疗本病的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使临床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针灸科就诊的风寒湿型肩周炎急性期患者。制定标准后开始接受志愿者报名,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60名患者进入本次试验研究。对纳入
学位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对针灸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国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Cochrane和Pub Med数据库,从这些数据库的建库之时开始检索,至2020年12月。通过检索筛选得到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Cochrane偏倚评价表来判断评价出文献的质量
学位
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针法对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FS-14评分、SPIEGEL评分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为“标本配穴”针法治疗老年慢性失眠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将60例纳入的老年慢性失眠患者按1:1分为“标本配穴”组和普通针刺组。“标本配穴”组予以“标本配穴”针法治疗,普通针刺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频次为1次/天,1周连续6天,两组患者共治疗4周,完成为期1个疗程治疗。两组老年慢
学位
目的:通过本次研究观察采用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汤剂治疗与常规的针刺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面瘫的治疗提供更加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案作为临床参考,更好的用于临床实践,提高面瘫的治愈率,减少面瘫后遗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来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荆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患者,均符合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刃针与常规针刺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上的疗效,以探索刃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理论机制与临床价值,为临床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刃针组、针刺组各31例。刃针治疗组每周治疗2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常规针刺组每周治疗5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