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快速更新换代,已有的冷却方式已无法满足新一代器件散热的发展需求,如何采用新的换热方式有效提高微通道换热性能并维持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传统单直式和歧管式微通道热沉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新型的三维分流孔板歧管式微通道热沉(OPMM),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式来研究验证其流动换热性能和均温性,为进一步为强化以及优化微通道对流换热提供指导和数据支持。并制备二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快速更新换代,已有的冷却方式已无法满足新一代器件散热的发展需求,如何采用新的换热方式有效提高微通道换热性能并维持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传统单直式和歧管式微通道热沉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新型的三维分流孔板歧管式微通道热沉(OPMM),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式来研究验证其流动换热性能和均温性,为进一步为强化以及优化微通道对流换热提供指导和数据支持。并制备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和去离子水的流动换热效果进行实验对比,在已有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对新型结构探寻进一步强化换热的可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场协同原理和入口段效应提出一种新型三维分流孔板歧管式微通道热沉,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新型结构的温度均匀性,并分析比较微通道的深高比、进口流速对流动换热的影响。针对热点主要发生在四周位置而引起的温度不均匀性考虑,提出保证加热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缩减加热区域。结果表明:与传统结构比较,新型结构依靠顶部集管效应使得流体流体均匀分液,壁面温度均匀性有了较大提高。对两种热源布置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缩减加热域减少了热点的发生。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加三种横截面结构微通道换热系数均增加的同时压降也增大,横截面(高×宽)为150μm×40μm的换热效果最好但同时压降也最大。(2)自主搭建了微通道对流换热试验台架,将实验结果与传统单直式微通道热沉和传统歧管式微通道热沉进行比较,并对比验证实验和数值结果,并基于场协同原理对新型结构进行强化传热方面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证明能用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微通道热沉的温度均匀性验证;在恒定热流密度下和相同泵功消耗下新型微通道换热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结构;在一定的流量下,发现不同的热流密度下的热阻有所变化,并且随着热通量增加热阻也增加,即传热系数随着热通量增加而略微有所下降;对应不同恒定热流密度分别存在着一个最优泵功,能同时保证换热效果和经济效果处在一个合理的状态。(3)采用两步法制备了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并将其与纯去离子水的流动换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热流密度范围内,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对于换热具有强化作用;纳米流体在相较于去离子水有增强换热效果的同时相应压降也增大,在不同热流密度和相同流量下纳米流体的压降均高于纯去离子水;在低热流密度下,纳米流体和去离子水两者之间的压降随着流量变化初始差距并不大,但是随着热流密度的进一步增大,当热流密度高于一定值时,纳米流体的流量增加对压降的影响程度高于纯去离子水。
其他文献
为节约程序的计算时间,本文基于传统变分节块方法,提出改进PN角度离散方式的积分变分节块方法。节块方法程序主要由响应矩阵构造以及响应矩阵方程求解两部分组成。响应矩阵构造过程中涉及对各节块内部大规模矩阵的求逆,而逆矩阵求解时间与矩阵维度的立方成正比。积分方法在偶中子角通量密度离散时,将角度依赖关系隐式写入展开矩中,转换大维度矩阵求解为有限个小维度矩阵求解,从而有效降低程序的求解时间。当角度展开阶数较高
风力机叶片的结冰具有复杂性,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针对风力机叶片结冰开展研究。本文借助ANSYS FLUENT平台,通过嵌入水滴撞击模块、结冰增长模块建立了翼型表面结冰的数值预测方法,首先进行了翼型的周围流场计算,基于欧拉法的水滴撞击模型,通过FLUENT内置的UDS框架求解翼型表面的水滴撞击特性,再基于热力学理论模型,利用UDF程序求解结冰过程中的热力学平衡,采用角平分线法及动网格技术模拟
钠冷快堆乏燃料组件卸出堆芯时会暴露于反应堆厂房的氩气氛围中。由于气体介质的传热性能差,在氩气氛围内的长时间停留可能导致组件包壳最高温度超过设计限值。为了研究预测乏燃料组件在氩气氛围中的传热特性,本文采取了乏燃料组件内部与外部传热分析解耦的分析方法。为了建立乏燃料组件内部传热的预测方法,本文基于高温条件下辐射传热占主导的假设,建立以燃料棒为计算单元的辐射换热计算模型和棒-棒、棒-盒壁角系数计算模型,
目的 比较磁抽搐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及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于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实际入组16例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进入氯氮平与MST联合治疗组(n=8)或氯氮平与MECT联合治疗组(n=8)。两组患者分别在氯氮平单药
空间反应堆装置是小型核反应堆与航天工程的有机结合,在空间核反应堆的设计中,设计参数的确定是在进行了核物理、反应堆热工的等学科的耦合迭代之后得到的,包括安全性、可靠性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目前空间核反应堆设计参数的确定主要采用经验或者半经验的设计方法,难以给出反应堆设计的最佳方案。本文通过关注堆芯、辐射散热器、回热器等关键系统部件,建立反应堆系统热力性能分析模型,基于反应堆系统总重量、效率和可靠性等设计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中小型服务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巨大。以地方政府和中小型服务企业联合发行消费券应对疫情为背景,构建地方政府、中小型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政府有偿补贴的影响因子、公信力的影响因子、消费券抵扣金额的影响因子等因素对各利益相关方策略的影响,以期实现地方政府与中小型服务企业良性合作,真正刺激消费,让利于民。结果表明:政府有偿扶持策略下补贴额较低、有偿扶持策略对公信力的影响较
柴油机广泛应用于商用车、卡车和工程机械领域,活塞是其核心零部件之一。活塞所处的工作环境极其严酷,很容易发生疲劳损伤问题,导致柴油机运行不正常。而在实际运转工况中,“起动-停车”这种冷热低周循环引起的活塞热疲劳损伤最为严重,研究低周疲劳寿命可以确定柴油机所允许的最大“起动-停车”次数,对于活塞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铝合金活塞的热疲劳性能问题,用试验测试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两种方法结合探究铝合金活
热化学储热是一种新兴的储热技术,与显热储热及相变储热技术相比,其具有更大的储热密度,能实现热能的长时间无损储存。CaO/Ca(OH)2体系是一种典型的热化学储热工质对,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廉价易得,特别适用于中高温热能的储存,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工业余热回收利用上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提高材料储热反应性能、强化材料机械强度及探究直接式热化学储热系统运行特性三个方面展开。首先
空间核反应堆可解决若干制约传统太阳能、化学能电源在空间环境应用的难题,能满足深空探测器电源的需求,是航天飞行的理想电源。空间堆电源的研究将有力地牵动航空产业发展,带动空间技术进步,提升我国进入空间、利用空间能力,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课题完成了针对SP-100空间堆设计的中子物理特性计算分析。本文采用基于确定论方法的中子输运程序HELIOS和三维反应堆堆芯模拟器PARCS,对SP-100
泡沫金属是一种以金属或合金作为基体,并且其中具有大量连续或不连续孔隙结构的不均匀复合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三维结构复杂的特点,结合表面改性可以强化沸腾换热的特点,得到的表面改性泡沫金属有望应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芯片等场景的冷却散热。为了明确表面改性泡沫金属内的池沸腾换热特性,本文搭建了泡沫金属内池沸腾换热特性测试实验台,采用碱辅助氧化与分子自组装技术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疏水和亲水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