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房屋、交通规模、改建规模及拆除不断扩大,伴随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起步较晚,建筑垃圾相关行业发展慢,且处置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置模式。因此,建立系统化的建筑垃圾处置模式是形势所需。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个部分对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分析我国建筑垃圾现有的分类模式,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分类不够细化,合理的分类模式对后续运输、处置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现有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二级分类方式,主要分为金属类、有机类、无机非金属类和有毒类,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和工程垃圾在二级子分类的基础上,细化至二级亚类。另外根据受污染程度,对建筑垃圾中的木材分类单独研究。结合对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方式研究,提出了建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体系。其次根据测定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发现:不同地区工程渣土之间矿物成分及含量差距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土层渣土的矿物成分含量存在变化;同一渣土处理前后矿物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石英含量变化最大;不同用途的混凝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均存在差异。测定建筑垃圾的环境指标,对于超标的建筑垃圾,必须进行污染修复后进行处置。分析建筑垃圾环境属性,并以陶粒和硫酸盐水泥为例,分析不同建筑垃圾作为两种建材原料的可行性,发现仅有部分建筑垃圾是符合要求的。然后根据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和建筑材料标准,提出建筑垃圾发生源、建筑垃圾堆填场地周围环境进行环境监测指标及限值,主要包括重金属、甲醛等有机物,确保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的环境安全性。提出的关于再生产品的质量指标和限定值,确保产品出厂时的安全性。最终以宁波高架桥工程为例,研究该工程不同阶段建筑垃圾的产废特点,估算建筑垃圾产量,提出该工程建筑垃圾的分类方案、监测方案、处置方案,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设计阶段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本文提出的以分类体系、监测体系、资源化分析体系构建的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置体系,为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提供了系统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