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择校问题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倍受关注与争论,教育理论界对此的看法与认识也不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增高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中小学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结合嘉定区中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的调查结果,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中小学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正负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若干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导论部分介绍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阐明择校的内涵及研究限定,综述本选题国内相关内容研究现状以及国外关于择校理论的研究。在理论基础部分,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架构论文观点的理论支点。其次,运用相关理论和调查结果对择校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揭示择校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理论分析表明,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体制的原因,又有政府政策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但是重要的原因是经济上的考虑,是由于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再次,本文阐述中小学择校现象存在的正负影响,分析表明,择校现象存在的正面影响是:学校获得丰厚的资金,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部分学生及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择校促进校际间的竞争,客观上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择校生现象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负面影响是:择校造成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引发教育不公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滋生教育腐败,助长社会不正之风;加大学校负担,教育教学管理困难。最后,基于上述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理论和调查分析,并借鉴国外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本文从客观认识择校现象,适当调整公共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展特色学校,扩展成才机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选择需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探讨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