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监督是新闻的一种重要社会功能,它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让公众了解情况,进而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并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新闻传播现象。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利益冲突加剧,多种社会矛盾也在这一过程中凸现。在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现状下,舆论导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舆论监督正是强化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用舆论监督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十分必要。本文以历史的观点回顾了舆论监督体制在我国确立的过程,从理论角度入手,从社会安全和民主制约两个方面阐释了舆论监督的性质与功能,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比分析了我国的舆论监督与西方舆论监督的区别,强调指出我国目前舆论监督的特征:舆论监督的人民性与党性是一致的,舆论监督反映的是广大公民的呼声和愿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的,不能离开或是干扰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我国舆论监督主要的还是起“上对下”的指导作用。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归纳了我国的舆论监督存在“舆论监督难”的问题,其不足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尚未出台正式成立的新闻法,舆论监督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这导致了舆论监督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其次,现有法律中对舆论监督权的保护存在失衡,加上社会协调机制发展的滞后和媒介自身体制的不健全,存在监督不当,监督不力等问题。作者在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足的现实原因之后,重点从新闻立法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舆论监督法制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立法的标准:舆论监督的立法,首先要考虑到国情,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和原则,为规范和保障舆论监督权利的正当行使提供法律保障: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议政权。同时,舆论监督立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界定舆论监督的内容;二是规定被监督对象的责任与义务;三是对新闻媒介的保护措施。在肯定社会转型期的舆论监督基础上,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不足提出应对的建议:媒体要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尊重司法权的神圣性,加大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力,加快媒介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也要有创新,多思考多实践,找出最适合本媒体的发展方式;加强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领导策划;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报道的事实一定要准确,要严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懂法、守法和用法,从而保证舆论监督真正起到“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