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树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果树,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枣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栽植,收益早,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治富的经济型树种。我国枣树资源丰富,在长期的栽培驯化和选育过程中,形成了用于鲜食、制干、加工的许多优良品种。但是,任何一个良种都存在生态适应性的问题,品种的适应性包括对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反映在品种本身即其抗性、产量和品质的表达能力。为了查清甘肃省枣树品种资源,促进枣产业的发展,我们对甘肃枣树主要产区的枣树资源、栽培管理、枣果加工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从国内引进枣树品种在甘肃省半干旱地区进行栽培试验,通过枣树各品种的生长情况和结实率等表现,筛选出适应该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甘肃省地形狭长,气候类型多样,枣树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优良的乡土枣树品种。作者和其他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技术人员和农户,对甘肃省的枣树资源进行了评价,划分了甘肃4个枣树主要产区和主栽品种,总结了甘肃省20多个主要枣树品种特性和最适宜的栽培范围。在甘肃半干旱地区进行了枣树引种试验,引进国内39个枣树品种(品系)进行栽培试验,详细观察和记录了各品种的生长表现。通过分析和比较,初步提出了适宜甘肃省半干旱地区的靖远县可以栽培成活的枣树品种13个。鲜食品种可以选用晋矮3号、蜂蜜罐、粘化冬枣等,鲜食、制干兼用品种可以选用宁夏圆枣、靖远小口枣、骏枣、晋枣、陕抗1号、鸣山大枣等,制干品种可以选用金丝4号、临泽小枣、民勤小枣、靖远圆枣等。结合引种试验,对靖远县枣树发展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枣树栽培技术研究方面,通过布设相关试验和参考其他研究人员的成果,总结提出了甘肃省枣树栽培技术规程。提出了不同枣树栽培模式的栽培技术,即密植枣园建园技术、枣粮间作技术、生态枣园栽培技术。从不同枣园的枣树品种选择、建园地点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描述。通过对国内和甘肃省枣树主产区枣粮间作模式调查和分析,总结出适宜枣粮间作甘肃实际的枣粮间作的最佳模式,提出了枣粮间作的行向布置、枣树品种选择、间作物选择的原则和甘肃各地不同的间作物品种,认为小麦、油菜、豆类是枣粮间作的最佳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