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多年来,二语课堂互动的研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有关反馈的研究在二语课堂互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反馈的概念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只研究其中的一个方面,即课堂纠错过程中的教师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和学生回应(uptake)之间的关系。 现有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对学习者接触目的语、获得有用的反馈信息、产生更多语言输出以促进二语的习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到了相关的两个理论:Long的互动假设(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互动假设认为,在母语者和非母语者的交谈中,双方都会遇上理解和表达的困难。每当误解产生交流不下去时,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就会出现,这时母语者会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便非母语者理解。许多应用语言学家认为,意义协商对语言习得十分有用,很多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课堂纠错的过程中,教师的纠错反馈和其后的学生回应也可视为一种意义协商,它是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可理解输出假设认为,理解语言和产生语言是不同的技能,后者只有通过推动学习者产生语言输出才能发展。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提出纠错反馈后,迫使学生做出回应,学生的语言输出成为必需。如果学生通过可理解输出的方式对教师的纠错反馈做出反应,教师就可了解学生是否已经修正了错误,这可帮助教师评估自己的纠错反馈并决定是否继续提供反馈,这也可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关于目的语的假设,有利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本研究基本沿用了Lyster & Ranta(1997)研究中的概念框架。学生错误分为三个类型:语法错误、语音错误和词汇错误。教师纠错行为分为六种类型:1)明确纠错(explicit correction);2)重铸(recast);3)启发(elicitation);4)元语言反馈(metalinguistic feedback);5)要求澄清(clarification request);6)重复(repetition)。后四种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