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有始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毋庸置疑,经济只是我们的手段和起点,而民生才是根本和终点,在当下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不能偏离改善民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在财政分权几乎毫无例外的成为了一个世界现象的同时,合理的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却并不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鉴于财政分权模式的多样化,探究何种财政分权模式有利于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合理与否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财政体制设计的合理与否,财政体制作为众多体制中的重要体制之一,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大国发展道路的一个特征也在于必须架构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支出明显倾向于非民生类的支出,而民生类的支出需求却往往难以得到满足,我国的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似乎已经偏离了人民的需求轨道,将地方政府支出结构拉回正道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对财政分权和公共支出进行了分类及最优状态的界定,总结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角度出发,从分权主体、分权方向、被分权对象三个方面探究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又通过分析我国财政分权的特殊性,包括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并行、清晰的财权划分与模糊的事权划分共存、相对集中的财权与相对分散的事权同存、预算外收支曾长期存在并呈现与预算内收支完全不同的格局、转移支付规模庞大且专项转移支付占比高等特点,从理论方面研判我国目前的财政分权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结构造成的扭曲,并通过获取我国的相关数据,基于公共需求与供给之间匹配状态对研究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倾向于非民生类支出的现象与我国的财政分权模式密不可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财权和事权不匹配是造成地方政府支出结构扭曲的重要原因,相对于中央政府掌控的财权其事权较小,相较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事权其财权显得单薄,让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故得出优化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改革思路是上收事权或者下放财权,由此提出从优化事权财权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扭转当前的财政分权模式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负面影响的建议。另外,地方政府竞争也是影响其支出结构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竞争越激烈,民生性支出供给不足及非民生性支出供给过度的现象会愈发严重,从而提出合理引导地方政府间竞争以及大力推进配套机制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