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约有五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占市域面积93.3%的郊区。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要求,北京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应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首都的审美素养。目前,北京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在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两个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人们往往更多关注乡村经济、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乡村景观的发展,简单的将乡村城市化等同于乡村向城市发展,造成乡土文化流失、乡村景观千村一面的现象。本论文在整理和总结乡村景观规划、环境、建筑、城市、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位于北京生态涵养区的平谷区大华山镇李家峪村为案例,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分析和评价李家峪村的现状,从景观、功能和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定位,明确其景观规划思路。李家峪村地处深山区,在北京市划分的迁建、城镇化整理和保留发展三种类型的行政村中属于保留发展型村庄。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此类型乡村景观受到城市景观的影响后,易出现与乡村自然环境不和谐的景观。在对李家峪村的实地规划过程中提出,以李家峪村为代表的保留发展型村庄的城市化进程应主要表现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此类型的乡村景观规划应在区域整体规划的大环境下进行;二是地处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应把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作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三是规划中应着重强化乡村的乡土景观,树立以当地的乡土景观为特色的原则;四是此类乡村的城市化应体现在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非在乡村景观上。本论文为北京地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思路,在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后应在乡村景观规划方面引入先进方法和技术,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方法,规范政策法规,为北京地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