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和组织变革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大数据让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知识的迭代和更新达到了新的高度。人类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教师作为教育传播的主体,自身要学会使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互联网+时代”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开端,教师应拓展“互联网+”MOOC理念,根据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可以让教师突破时间、空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越来越多的MOOC应用于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验证《“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课程的执行效果,对MOOC学习者特征与学习效果进行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质性分析法与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学习者的行为数据、课程后台数据、课堂讨论区数据、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梳理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以《“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慕课为例,提出研究问题:这门课程对学习者是否有帮助?课程对学习者的帮助程度如何?学习者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是什么?第二,界定相关概念,阐述相关理论基础,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课程进行概述,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内容框架、基本数据总述。第四,对MOOC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包括学习者人口统计学数据统计、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学习者特征聚类分析——以15个聚类指标,运用K-means聚类算法,聚类为三种类型的学习者、由学习者行为数据分析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第五,对学习效果的分析,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课堂讨论区中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收获与课程设计建议的帖子内容进行分析,得到学习者收获分为浅层、中层、深层的收获;得到对该门课程的相关改进策略与建议,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资源的设置、考核机制的设置、以及互动机制的设置。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课程的结课问卷进行学习收获的分析,得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第六,将学习者特征与学习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即学习者的性别、学习者的年龄、学习者是否参加期末考核、视频观看次数、重复观看视频次数、浏览文档次数、点击讨论次数、参加测验次数、在线时长、主题帖数、回复帖子数1、评论帖子数、参与总数、被顶次数、回复帖子数2、被赞数等与课程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第七,提出研究结论,这门课程对学习者是有帮助的;课程对于学习者的帮助程度是不同的;了解到学习者对于课程的需求情况。同时也提出了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基于以上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课程的优化与迭代,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MOOC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