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建模教学策略目前被普遍认为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但基于核心素养的建模教学研究还不够完整和系统。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将建模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并分析其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各区域21所高中2756名学生和100名教师进行调查,以此了解当前高中生物学建模教学现状。然后,通过开展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以此分析建模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物建模教学调查现状总平均得分为2.89,处于一般水平,说明高中生物建模教学的工作还需要加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各维度得分处于同一区间,因此高中生物建模教学现状差别不大。从不同学校类型来看,市直属校的学生在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对自身建模能力的判断方面优于其他两种类型学校学生。从学校所在区域来看,东北部、东南部区域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后于其他各区域,这可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1)在生物模型和建模态度方面,师生对建模教学活动态度积极,但是教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对教材中模型与建模相关的内容总结较少,学生对模型与建模的相关知识匮乏。(2)生物课堂建模教学基本情况方面,师生对模型和建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建模教学环节有待改进,特别是明确建模目的、评价学生所建构模型和帮助学生修正模型的环节亟待加强。(3)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情况欠佳。部分教师没有在生物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意识。在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中,学生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素养一般,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现状最不乐观。(4)对自身建模能力的判断方面,学生对建模理论不了解,并认为开展建模活动难度较大。教师对建模理论比较熟悉,但认为指导学生开展建模活动有一定难度,最需要提升引导建模能力和不同模型的运用能力。(5)建模教学现状的归因方面,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建模理论知识不足,并认为运用多媒体展示模型是帮助学生提升建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师遇到主要困难包括缺乏相关模型建构的材料、实验室空间以及不能很好地与教学进度协调,并认为广泛开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与生物建模能力相关的训练、尽可能多地开发生物模型资源是帮助学生提升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在实习学校开展教育实践,发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建模教学对改善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同伴关系和培育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效果。其中在“同伴关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这三个维度效果最佳,出现极显著性差异;在“学习态度”、“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三个维度效果良好,出现显著性差异;而在“师生关系”和“学习成绩”这两个维度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针对以上结论,笔者对如何优化高中生物学建模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层面:对于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加强相关教学方法指导,与相邻高校合作,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提供建模所需实验室和材料,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帮助教师协调教学进度,适当增加建模的课时等。(2)对教师层面的建议:挖掘教材中建模教学资源,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浏览网络文献,提升理论水平,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结合知识点特征,选择学生喜欢的模型表达方式;设计操作性比较强的建模活动作业,要求学生多动手,从实践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