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胃壁全层穿孔动物模型,应用聚乳酸片封闭胃壁穿孔处,探讨聚乳酸片修复胃壁全层穿孔的有效性和早期胃壁密闭性变化,为临床上应用聚乳酸片封闭胃壁穿孔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法: 96只8周龄SPF级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01±23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缝合组、实验组。各组进行相应处理后分三批取材,于术后1w、2w、4w处死取材后做相应检测,其中血清通过ELISA实验做EGF、TGF-β1表达量检测;愈合组织通过HE染色做组织学检测及通过免疫组化做VEGF、CD68表达量检测;全胃做可容受最大压力检测。 结果: 1)胃可容受压力检测:在第一周,实验组胃能承受最大荷载力明显高于同期单纯缝合组(P<0.05),低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 2)胃愈合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第一周:实验组及对照组黏膜下层可见大量渗出红细胞,伴有大量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实验组有新生血管形成。第二周:实验组黏膜下层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大大减少;对照组黏膜下层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较第一周减少,但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同期实验组明显;假手术组及正常组黏膜下层正常。 3)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 ELISA结果显示:第一周及第二周实验组表达量高于同期其他三个组(P<0.05);第四周:实验组表达量明显低于同期单纯缝合组(P<0.05)。 4)血清TGF-β1ELISA结果显示:第一周及第二周实验组表达量高于同期其余三个组(P<0.05);第四周实验组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单纯缝合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 5)愈合处VEGF结果显示:第一周实验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P<0.05),而与单纯缝合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第二周时,实验组表达量高于单纯缝合组(P<0.05)。第四周各组表达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愈合处CD68结果显示:第一周实验组表达量明显高于同期另外三个组(P<0.05);往后实验组与其余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聚乳酸膜片应用于胃壁穿孔不仅早期密闭性优于传统的单纯缝合方法而且可促进炎症反应,加快创伤修复进程,有助于加快胃壁穿孔后愈合进程,其有望在未来临床上因医疗操作导致胃壁穿孔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