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银行取消了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规模的限制,释放了充分的流动性以促进国内经济稳步增长,部分行业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经济泡沫,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经济增速放缓,加之货币政策由适当宽松调整为稳健中性,市场流动性开始收缩,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高杠杆、高成本的“挟持”下信用风险开始逐渐暴露。与此直接相关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屡创新高,而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却一路下降。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健康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将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据历史经验,我国传统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因成本较高或效率较低等因素已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当前我国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调整需求。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组建成资产池,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由特殊目的载体以该资产池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在西方国家已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美、日、韩等国在金融危机时,还将资产证券化广泛应用于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商业银行作为原始权益人的基础资产主要是正常类信贷资产。为推动金融去杠杆、优化不良资产处置、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八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并于2016年2月和2017年4月分别指定了2批试点商业银行,由此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序幕。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及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提出在金融抑制环境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清收核销、资产重组和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等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特点及局限性入手,进而深入阐述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原理、参与主体和业务流程。华夏银行作为第二批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商业银行之一,也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本文选择华夏银行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案例,对华夏银行基本情况、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证券交易结构、资产池详细信息、信用增级方式、资产池估值和信用评级,其中,着重对资产池估值进行了研究。结合本次案例对华夏银行的具体效应分析,发现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一是丰富了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较传统处置方式而言提升了处置效率;二是能够盘活不良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能够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同时缓解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充分解决了因金融抑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困难,从而证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反金融抑制作用。为了使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更好地发展,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运用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贷款,笔者在华夏银行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案例基础上窥斑见豹,在文章最后从法律法规、特定目的信托地位、国内二级市场流动性、财税制度和金融要素市场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评估,并具体提出了一些有建议性的研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