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膳食纤维粒径对其理化性质及加工性能的影响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果蔬加工产生大量的残渣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现有的果蔬膳食纤维开发利用研究也仅限于膳食纤维提取、一般意义上的粉碎(大多在75~380μm)及理化性质测定。本论文以果蔬加工残渣为原料提取膳食纤维,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平均粒径为1~400μm范围的膳食纤维微粉,系统地比较分析纤维粒径与其理化性质及应用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膳食纤维产品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膳食纤维的提取及系列(1~400μm)膳食纤维颗粒样品的制备。研究了pH、提取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制备苹果、柠檬、胡萝卜和甘蓝膳食纤维样品。在此基础上,利用Retsch?PM-100行星式球磨仪,对四种可食植物性食物来源的膳食纤维进行适度超微粉碎处理,分别获得六种粒径级别的膳食纤维样品。其中苹果膳食纤维6组,其平均粒径分别为349、125.95、70.93、21.81、9.39和3.92μm,命名PG1到PG6;柠檬膳食纤维6组,其平均粒径分别为337.95、128.1、56.09、24.52、8.57和1.24μm,命名NG1到NG6;胡萝卜膳食纤维6组,其平均粒径分别为332.5、142.3、65.64、26.36、9.51和2.04μm,命名HG1到HG6;甘蓝膳食纤维6组,其平均粒径分别为369.85、139.5、58.71、23.45、9.26和2.91μm,命名为JG1到JG6。膳食纤维粒径与其微观结构、理化性质和应用间关系研究。研究发现膳食纤维的组成及水合性质随粒径变化显著,其中苹果和柠檬的G6的可溶性纤维含量分别变为G1的2.86和3.87倍,说明超微粉碎有助于提高膳食纤维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比例;随着粒径减小,膳食纤维的持水性和膨胀性显著降低,粒径从G1到G6,柠檬的持水性降低程度最大(约57.8%),甘蓝的最小(约40.1%);柠檬和苹果膨胀性变化最显著,分别降低了80.0%和77.0%;可溶解性随着膳食纤维粒径减小而增加,粒径由G1减小到G6,苹果和柠檬的可溶解性分别增加约12.6和10.9倍。膳食纤维粒径越小,其表观粘度越小,悬浮液分层时间显著延长,更适于液态食品的加工。同时,随粒径减小,纤维颗粒色泽变浅、变亮,加入到食品中不易引起产品颜色的变化。超微粉碎虽然使纤维发生断裂,膳食纤维表面变光滑,孔洞部分消失,但未影响纤维的晶区。其主要成分和分子结构也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保证膳食纤维的有效成分不被破坏。不同粒径膳食纤维在焙烤制品中应用效果比较研究。市售膳食纤维(低于10%)添加到焙烤食品中,显著降低产品的可接受度,通过研究不同粒径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效果发现,G3~G6膳食纤维添加到焙烤制品中,添加量为10%时对产品的可接受度影响不显著;添加量增加到20%,G1~G5的面糊性质与蛋糕品质均与空白组差异明显,而G6虽口感略差于空白组,其它性质与空白组接近,感官接受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即减小膳食纤维的粒径后,在不影响蛋糕品质的前提下,可一定程度增加其在蛋糕中的添加量。
其他文献
数字化在成为社会未来发展主流趋势的同时,也带动了数据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无论是在十余年前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3.5英寸软盘,还是如今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存储技术,都
<正>2015年6月10日,国家住建部下发文件,原则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双城)综合试点。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
<正>速度力量是田径运动员的重要素质之一,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通常采用运动性手段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但是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采用合理的非运动性手段作为一种补充,与运
会议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性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02月-2015年02月,对43例年龄大于75岁股骨颈无明显移位骨折(Garden Ⅰ、Ⅱ型)的
通过自主设计的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测试实验装置,以移液管为计量设备,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探究了反应底物浓度、催化剂用量和催化剂种类等因素对反应
为了了解曲靖市2008年夏季(6~8月)的降水特征,更好地掌握特征明显的形势场降水预报,利用m i-caps常规资料,结合环流和雨情,对今年夏季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和在其影响下曲靖市的降水特征做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2008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和曲靖市的降水情况都有较明显的特征,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很不稳定,而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对于曲靖市的降水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培养应用型本科涉外旅游人才已成为高校旅游教育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旅游方向为例,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并系统地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