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sound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成绩在2.20米以上的前七名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在跳高过程中这七名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和完成动作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优缺不足,从而能够为我国跳高事业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分析,我国选手最后一步步长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我国运动员步长与身高比例虽然较小、身体重心起伏不大,但用时较长,动作有制动迹象,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的衔接。(2)我国运动员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选手。运动员倒数第一步开始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比倒二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略有下降,倒数第一步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最大。(3)7名运动员倒二步比倒三步的身体内倾角都有所增大,被试中有两名运动员出现了倒一步比倒二步身体内倾角减小的迹象,其中王臣减小了6.5度,陈骥减小了1.8度,说明这两位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时助跑速度有所减小,身体重心升高,较少了起跳时的垂直动力。(4)我国运动员倒三步的身体重心都略高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而且身体重心高度起伏较大。部分运动员倒一步的身体重心高度高于倒二步,冯晓明和高文博的倒一步比倒二步分别高0.1米和0.16米,身体重心起伏较大,不利于保持速度,减小了起跳的能量转换。(5)本文被试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平均为54.88度。冯晓明的着地角最大是57.13度,陈骥的着地角最小是52.76度,而第一名张树峰的着地角是56.14度,通过视频,我们看到张树峰的整个动作非常协调,尤其是助跑的最后一步和起跳的结合非常流畅。相比之下,陈骥的助跑和起跳的衔接则显逊色。(6)我国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脚着地蹬伸瞬间水平速度损失率为23.91%,而世界优秀运动员为36.73%,差异的原因与运动员肢体肌肉力量的大小有关。(7)本文被试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缓冲时的膝关节平均角度为139.07度,起跳蹬伸阶段髋、膝、踝的蹬伸角度都较低,蹬伸不充分。建议:(1)助跑训练中,运动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弧线助跑速度的训练,积极主动地加速、快速踏上起跳点,寻找适合个人弧线助跑技术,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倒二步不减速的训练,争取在现有成绩上突破瓶颈。(2)训练中不断加强肢体力量的训练,为提高起跳的技术动作,起跳训练中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式,在增大水平速度的基础上控制身体重心的高度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起跳效果。(3)针对运动员起跳蹬伸不充分,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专项的腿部支撑力量的训练,加大髋、膝、踝三关节配合的协调性训练。
其他文献
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该文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以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为研究对象,
该研究在开放式调查和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自编了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然后用问卷对8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的外语学
作为2011年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问题预防、症状处理及危机干预”课题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的探索与验证”针对高校现行心理工
本文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市场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及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湖南省省级武术馆校的整体状况
农村学校教育在政策导向、功能设定、目标、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错位,这种错位集中体现在教育功能上.该文的基本构想是,以农村学校教育功能为切入点,以教育功能的视角和取向为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与特点剖析.第三部分论述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需要的教师素质
该文在深入评析前人有关创造型人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以自己对创造力、创造型人格及其发展的独特理解,以高创造力成人为样本,确立了创造型人格理论模型,并以该理论模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