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成绩在2.20米以上的前七名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在跳高过程中这七名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和完成动作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优缺不足,从而能够为我国跳高事业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分析,我国选手最后一步步长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我国运动员步长与身高比例虽然较小、身体重心起伏不大,但用时较长,动作有制动迹象,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的衔接。(2)我国运动员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选手。运动员倒数第一步开始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比倒二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略有下降,倒数第一步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最大。(3)7名运动员倒二步比倒三步的身体内倾角都有所增大,被试中有两名运动员出现了倒一步比倒二步身体内倾角减小的迹象,其中王臣减小了6.5度,陈骥减小了1.8度,说明这两位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时助跑速度有所减小,身体重心升高,较少了起跳时的垂直动力。(4)我国运动员倒三步的身体重心都略高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而且身体重心高度起伏较大。部分运动员倒一步的身体重心高度高于倒二步,冯晓明和高文博的倒一步比倒二步分别高0.1米和0.16米,身体重心起伏较大,不利于保持速度,减小了起跳的能量转换。(5)本文被试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平均为54.88度。冯晓明的着地角最大是57.13度,陈骥的着地角最小是52.76度,而第一名张树峰的着地角是56.14度,通过视频,我们看到张树峰的整个动作非常协调,尤其是助跑的最后一步和起跳的结合非常流畅。相比之下,陈骥的助跑和起跳的衔接则显逊色。(6)我国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脚着地蹬伸瞬间水平速度损失率为23.91%,而世界优秀运动员为36.73%,差异的原因与运动员肢体肌肉力量的大小有关。(7)本文被试起跳阶段起跳脚最大缓冲时的膝关节平均角度为139.07度,起跳蹬伸阶段髋、膝、踝的蹬伸角度都较低,蹬伸不充分。建议:(1)助跑训练中,运动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弧线助跑速度的训练,积极主动地加速、快速踏上起跳点,寻找适合个人弧线助跑技术,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倒二步不减速的训练,争取在现有成绩上突破瓶颈。(2)训练中不断加强肢体力量的训练,为提高起跳的技术动作,起跳训练中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式,在增大水平速度的基础上控制身体重心的高度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起跳效果。(3)针对运动员起跳蹬伸不充分,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专项的腿部支撑力量的训练,加大髋、膝、踝三关节配合的协调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