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47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老年女性病人及110例绝经后女性体重指数校正骨密度值与骨密度值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特异度的对比分析,为临床更好解读骨密度值和预测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或股骨颈骨折的47例老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DEXA测定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对测定值及采用体重指数校正骨密度值进行比较,比较其与临床骨折的符合率。在此基础上,测定110例绝经后女性腰椎、左股骨颈(Neck)骨密度值,同时测量体重及身高,计算体重指数并予以记录。对受试者按骨密度进行分组: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2.5为骨质疏松组(OP组),T值≥-2.5为非骨质疏松组(Non-OP组)。OP组共71例,占所有110例受试者的64.5%;Non-OP组共39例,占35.5%。并使用体重指数校正骨密度值,与骨密度值诊断健康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作对比探讨。结果:所有47例女性骨折患者平均体重指数为(24.120±2.106)kg/m2。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值T<-2.5有35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3.502±2.731)kg/m~2,占所有47例骨折患者的74.5%,T≥-2.5的骨折患者有12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5.923±4.157)kg/m~2,占25.5%。两组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体重指数校正后,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值ΔT<-2.5有43例,占所有47例骨折患者的91.5%,ΔT≥-2.5的骨折患者有4例,占8.5%。校正前和校正后骨质疏松症阳性率(检出率)分别为74.5%和91.5%,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经体重指数校正骨密度值对骨质疏松症的阳性率(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以骨密度值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阳性率(检出率)(p<0.05),假阴性率(漏诊率)也更低(p<0.05)。35例低骨密度骨折病人中无一人ΔT≥-2.5;12例高骨密度骨折病人中有8人ΔT<-2.5,8人平均体重指数为(27.083±2.138)kg/m~2,4人ΔT≥-2.5,平均体重指数为(23.602±3.106)kg/m~2,经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10例健康绝经后女性平均体重指数为(24.782±3.453)kg/m~2。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值T<-2.5有71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369±2.408)kg/m~2,占所有110例骨折患者的64.5%,T≥-2.5的骨折患者有39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6.374±3.044)kg/m~2,占35.5%。两组体重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体重指数校正后,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值ΔT<-2.5有81例,占所有110例骨折患者的73.6%,ΔT≥-2.5的骨折患者有29例,占26.4%。校正前和校正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分别为64.5%和73.6%,经卡方检验两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1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有21人ΔT≥-2.5,21人平均体重指数为(19.002±1.906)kg/m~2;39例非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有11人ΔT<-2.5,11人平均体重指数为(26.514±2.372)kg/m~2,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常规BMD测量值诊断骨质疏松症时可产生与骨折风险不一致的情况;2、体重指数对BMD测量值可产生影响,BMI高的人群BMD值整体偏高,BMI低的人群BMI值整体偏低;3、使用BMI校正BMD测量值可部分校正BMD对骨折风险预测不足的情况;4、利用ΔT=T-(BMI-23)×|T|/23校正BMD值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可能更符合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