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精神财富。它意境优美,思想深邃,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意味悠长,是历年来诗歌研究的重点。以往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大多采用文学方法或是从美学角度进行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一些语言学理论也被用于李商隐诗歌研究中。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它起源于心理学,最初被用于研究知觉组织,后来被用于语言结构的研究和文学文本的分析中。诗歌解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图形和背景一直在不断变换,因此图形和背景的选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诗歌中的体现是读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尝试将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李商隐诗歌研究中,探讨诗歌解读过程中图形和背景是如何确定的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怎样体现的。研究发现,图形-背景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能够揭示诗歌解读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并对诗歌语言意义的构建提出科学的解释。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会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或传递思想。这些意象的地位并不相同,一些被凸显出来成为图形,另一些作为背景来衬托图形。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十分紧密,往往可以通过词类、感官词和意象并置的方式体现出来。在词类方面,动词可以直接体现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形容词则是通过凸显图形的特征而将图形和背景联系起来,方位词主要体现图形和背景之间的空间或时间关系。在感官词方面,与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相关的感官词则是将图形和背景置于感觉域中,通过各种感觉将二者联系起来。意象并置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提供更多可能。由于图形和背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这就要求读者不断追寻图形和背景的联系。另外,由于认知方式的差异,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对图形和背景的判断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图形和背景的选择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