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绕世界的三大难题之一。中国从上世纪中叶的“一穷二白”到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但经济成就斐然,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与贫困作斗争经验,在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日益提高的过程中,贫困人口无论是占人口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大幅降低;不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反贫大国,而且为全球反贫事业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预定日期日益迫近,扶贫攻坚也进入了决胜阶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和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策略和具体政策措施,以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积数十年扶贫反贫的经验,结合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通过精准扶贫确保贫困人口近期脱贫,通过乡村振兴保证最偏远最贫穷的人口也能发展致富,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让全体人民都能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探究精准扶贫的由来、内涵、实施效果,特别是村民参与对精准扶贫效果的正相关关系。精准扶贫正处于由救济式帮扶到开发式帮扶的转变过程,主要以产业、旅游、教育培训等方式,发挥村民自身潜力和农村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经济。开发式扶贫的关键就在于村民参与,村民参与不仅仅要靠政府引导,更重要是树立反贫主体意识,摒弃贫困文化,消除“等靠要”思想,积极自愿地参与到反贫困的斗争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在政府帮扶与社会支持下,提高扶贫工作效率,持续脱贫,防止返贫。精准扶贫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村民参与扶贫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在扶贫机制日趋完善,“精英捕获”与“区域排斥问题”基本解决后,村民自身反贫意识依然薄弱,参与积极性较低,参与能力不强,甚至部分村民因文化程度过低而不能知晓或理解相关扶贫政策。因扶贫政策主要惠及建卡贫困户,非建卡贫困户觉得自己受惠较少,心理不平衡,甚至会有抵触情绪。本文旨在从村民参与的角度出发,探寻目前精准扶贫背景下村民参与情况及其问题,提出村民参与精准扶贫过程,建立反贫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是提高精准扶贫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外,主体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对中国扶贫发展史的梳理和精准扶贫政策的由来及其主要内容;第二章探讨精准扶贫中的村民参与的必要性及激励村民参与的机制;第三章以J镇为例,通过调研资料整理分析村民参与的具体方式、内容及效果,并收集的数据分析在该镇中制约村民参与的因素;第四章,对目前村民参与扶贫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