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朝会制度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f54226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唐代朝会制度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对朝会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做了简要的考证和归纳叙述,提出了“常朝萌生于远古时期部落议事制度”、“大朝会起源于夏商时期朝觐制度”等论点。 第二章全面论述常朝。常朝在各类朝会中举行频率最高、意义最为重大、内容最为具体、作用最为显著。它发端于远古时期的部落议事制度,初成于秦始皇在位期间,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西汉宣帝亲政后规定“每五日一上朝视事,永为定式”的诏令,从而开启了较为规范的常朝制度。常朝的举行地点并非一成不变,唐前期以太极宫的两仪殿为主,中后期则以大明宫的紫宸殿为主,期间也时常在显德殿、武德殿、太极殿和宣政殿等宫殿举行。 第三章对延英召对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动荡,藩镇四起,以往的常朝无法维系,取而代之的是“延英召对”制度,即皇帝在延英殿召集群臣商讨国家军政大事。延英召对始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最初是作为仗下会议的替代形式而出现,后演进为常设性会议,成为君臣议政的主渠道。通过对延英召对的考证和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唐朝中后期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的认识。 第四章专论朔望朝会。朔望朝会在大朝会中比较特殊。它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朝会场所,唐初主要在太极殿、肃宗后改在宣政殿进行。唐初朔望朝会以庆典为主,兼以议事,玄宗改为“不听政”后方变为纯礼仪性质的朝会。 第五章分四节对元旦朝会、冬至朝会、五月朔朝会、千秋万寿节朝会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在今沁河以东、黄河以北、卫河以南、卫辉市以西地区,分布着两条孟姜女河。以新乡市区为界,在新乡市西侧入卫河的叫西孟姜女河,经行新乡市东南,东北于卫辉市入卫河的被称作东
农业经济结构是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上,构成农业经济结构的要素是不同的,要素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基本要素之间
1901-1937年山东地区经历了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统治、国民党入主等政局变动。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阶段,也是山东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发展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