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丽莎白·鲍恩是二十世纪一位著作颇丰的英国爱尔兰女作家,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出版于1938年的《心之死》是鲍恩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鲍西亚所呈现出的“边缘性”气质贯穿始终。通过这位少女的视角,鲍恩刻画出了不同阶层的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疏远感与孤独感,以及中上层阶级的荒诞与冷漠的社会现状。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通过对比人们在社会阶级、民族、种族和文化上的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对边缘性概念进行了阐释。“边缘性”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即没在中央,远离中心,不属于主流的状态。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具有边缘性特征的人的典型表现,这种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缺乏会导致自我焦虑与恐惧,且此类人常常会感到孤独、被孤立、遗忘、忽视或遗弃。在某种层面上,边缘性、无根化和漂泊感有着同义关联性。本文从边缘性角度出发,以“身处”、“反抗”和“妥协”为逻辑关键词,通过剖析主人公鲍西亚在困惑、挣扎和幻灭三个阶段对待边缘性的态度变化,探究了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孩子的纯朴天真与成年人的圆滑世故之间的矛盾冲突。论文导论部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理论背景作了简要介绍,点明选题的可行性,并提出三个问题:鲍西亚所呈现的边缘性气质究竟与其居住过的地方有着怎样的关系?鲍西亚为何会以迷恋花花公子艾迪,以及后来离家出走作为一种对自己边缘性处境的反抗途径?鲍西亚在历经困惑、挣扎和幻灭三个不同阶段后,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和心理调整?正文的第一部分解读懵懂困惑的鲍西亚身处边缘性处境。鲍西亚从小跟随父母穿梭于各种廉价旅馆,后来又寄人篱下,她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心灵之所与自我的栖息之所,这种生存环境上的边缘性造成了她心灵上的边缘性。第二部分解读挣扎中的鲍西亚对自己边缘性处境的反抗。在无法融入兄嫂家庭生活的中心后,鲍西亚以迷恋花花公子艾迪以及离家出走来寻找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期望颠覆自己的边缘性处境。第三部分解读期望幻灭的鲍西亚对边缘性境况的妥协。鲍西亚对不忠于自己的恋人步步退让,再对另一位社会局外人求婚,她的这些妥协与挣扎都是徒劳,最后不得不重返她始终无法融入的兄嫂家中。经历种种,她也深知,凭她一己之力,无法改变这种边缘性处境,她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重新来审视周边世界,以此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心之死》通过主人公对边缘性处境的态度转变,揭示了在浅薄的人情世故和大都市的耀眼迷惑面前,天真的鲍西亚无处可逃,她那充满幻想的单纯之心在现实的挫折中死去,像她这样行走在“边缘”的人,如果无法对时代与社会变迁做出积极的回应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那他们漂泊的心灵就无法找到人生归航的方向;此外,“心死”还暗指整个社会的异化现象,暗指人性的冻结和良知的泯灭。虽然小说最后表明了作者仍寄希望于未来,相信人类的进步,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信人们能够找到弥合矛盾的渠道,从而过上和谐的生活,但作者并没有提供解决之道,她采用开放型的结局来促使读者去思考和探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