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快乐王子》三个中译本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研究也不胜枚举,但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仍然匮乏。这与长久以来,儿童文学本身及其翻译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地位密不可分。同时,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群,而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却少的可怜。”因此,翻译学界迫切需要从从儿童文学翻译的需要出发,致力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逐渐丰富与发展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理论,为其寻求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撑。   该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鉴于儿童文学翻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尝试将接受美学引入儿童文学翻译,以期使儿童文学翻译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接受美学注重读者的作用,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无关紧要的因素,相反,文学作品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将接受美学引入文学翻译,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其基本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选择了奥斯卡·王尔德最著名童话《快乐王子》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本恰好代表了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发展时期。论文并不是对三个译本做一个孰优孰劣的定性判断,而是通过对其进行历时研究以及声音、词法和修辞具体层面的对比,得出结论,无论哪种译本,只有既实现了原作与译者的对话交流,又实现了读者与译作的对话交流的译本,才是好的译本,才能被儿童所接受和喜爱。   目前,接受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的来说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由于接受美学思想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宝藏,本论文只是对其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激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强烈兴趣,并期望以此来促进和完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
其他文献
在语言交际中,语用模糊是一种特殊的意图性较强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策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其间接性、灵活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恰好满足外交语言的要求。自1965年札德(Zadeh)发表模糊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门,想打开“世界”这块巨大的市场,把销售的目标主题从本国扩展到世界各地。如果想在世界其他国家取得好的销售业绩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普利策诗歌得奖者加里·斯奈德被誉为“没有垮掉的垮掉派”诗人,他对美国诗歌所做最大贡献是积极致力于把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融合进其作品中,希冀在东方文化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英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是在参加各种英语技能培训的时候,人们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也在缺失,这一现象被
“软硬”兼施,铸就神器  据悉,此次联想和暴雪将开启一个名为“齐聚巅峰 共铸神器”联合开发计划。他们将邀请所有玩家来帮助设计暴雪主题游戏电脑,无论是骨灰玩家、改装达人,还是联盟的勇士、部落的英雄,都有可能成为暴雪主题机型设计师。  联想集团副总裁白欲立先生表示:“暴雪作为全球顶级的游戏厂商,拥有深厚的游戏文化底蕴和众多忠实粉丝。我们希望能在联想异能者Erazer这款机器上融入暴雪的文化元素,通过“
一词多义(polysemy),即“以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把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意义关联在一起”(泰勒1956:99),在自然语言中无处不在,因此值得语言学家的注意。一直以来,人们观察到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