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面临的生命问题日趋复杂化。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对待生死?如何超越生命,实现生命价值。这些都是生命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世界里,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无疑,宗教是人类智慧诸多伟大传统中的一种。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各大宗教都有一套理论体系,佛教教义尤其繁杂精深,有着系统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可以说它是一门体系很完整的哲学。其伦理思想非常丰富,有一整套伦理规范。我们甚至可以说伦理道德是佛教的核心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伦理最从根本的准则和规范强调除恶从善,平等慈悲。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建立佛教道德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而佛教将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作为佛教徒必要的品行。佛教认为人除了领悟能力的差异,在善良和最终能觉悟这点上是完全平等的。佛教对生命的敬畏感极强,这表现于不可杀生的信条。它主张慈悲应该泽及一切众生,爱心的显示不仅在施舍物质,更在于以佛法教导人,以功德分享于人,以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的和谐共生。佛教不是生命伦理学,但它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上的努力,而行动又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佛教提出了一系列实现这种理想境界的思想,用以指导实践中的行为。分析、挖掘佛教的生命伦理思想,对于建立现代生命观、生死观和生态伦理观以及当前日益凸显的生命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