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结构重组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coolboy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的营造离不开人的居住和生产,人的聚集产生了群体社会。人群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主体,人群的社会结构通过投影在村落空间建造上得以呈现,人群聚居的方式不同决定了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的不尽相同。村落的人群组织方式与生产组织方式相结合,构成了村落的社会结构。现代社会以前,村落的人群组织方式是由血缘或地缘决定的,而伴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社区化,多元社会组织不断地加入到村落中,使得人群组织方式开始向业缘和族缘的集聚方式发展,而生产组织方式也由宗族管理下的“差序”结构转变为法制管理下的“平等”结构。村落的社会结构不断转变,而村民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和组织化程度却止步不前,使得村落开始衰落甚至消亡。对于村落的营造和持续发展而言,这种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什么?以社会结构变迁为背景,如何构建与地区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应的社会结构?与历史上传统村落的营造策略相比,现代社会村落营造策略上需要有哪些转变?本研究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线索,将村落的空间结构视为社会结构的表征,以社会结构为出发点,从“社会结构—空间结构”角度完整认识村落空间结构。以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村落空间更新与社会结构重组进行关联。对不同产业支撑和人群组织方式的传统村落发展类型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导出对应于发展类型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模式,并以此作为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的研究基础进行相对应的更新策略研究,从社会结构重组与空间更新两个角度探索和研究传统村落有机营造和持续发展之“道”。本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缘起、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制定论文研究框架,并阐述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章为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传统村落空间历史演变。融入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概述,并阐述了影响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四方面因素以及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述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最后从我国传统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下形成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族缘关系论述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为第三、四、五章提供研究基础。第三章为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现状。对新形势下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类型和特点以及更新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评析。深入地了解社会结构变迁对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的影响,以期对其进行剖析和改善,为后文研究做铺垫。第四章为社会结构重组对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的影响。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及已有数据提出我国传统村落空间更新下的社会结构组成要素角色定位以及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的驱动机制和基本原则。并对我国传统村落按人群组织方式和支撑产业划分出五大类,分别从村落基础条件、更新方法实施和社会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对这五种类型村落进行相对应的更新策略研究。第五章为分时度假型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此作为基于社会结构重组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的案例剖析,并用浙江省松阳县上庄村的村落更新改造项目作为实际案例来对此进行论证。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前面五章的研究内容进行提炼与总结,提出本论文的观点,并对我国传统村落未来空间更新建设的发展趋势做出远景判断。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不断探索中改进、完善,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该文旨在通过阐述国内近年来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现状,同时对该院现阶段住院医师培训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一流实验室建设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天津大学“十三五”期间,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从实验人才队伍、实
明末清初中国"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儒者——如陕西的文翔凤、广西的王启元、江西的谢文洊、河北的魏裔介等,他们在儒学信仰之外,在宗教问题领域亦别有一番思想旨趣值得关注。主要
目的:提高完善调肝和胃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建立了处方中当归、山楂、厚朴的鉴别项;采用HPLC法建立了橙皮苷的含量测定项.结果:定性定量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
分析了绩溪山区水产养殖现状、发展水产不利因素、发展优势,提出了山区发展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提出争创一流大学是为了振兴中华,要围绕立德树人实行三个转变,学科建设要适应国家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实验室,要发挥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作用,要加强实验教学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觉悟及人文素质。正因如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传授文化知识的同
保险法所要求的订约人说明义务是实质意义上的说明,而不是仅仅要求保险人形式上的履行,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保护投保人利益。随着诚信原则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局限于民法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