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无线电的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配电网是国家智能电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质量和电网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配电的基础,信息采集、命令传递都需要高速可靠的通信网络支持,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系统是实现配电智能化的第一步。智能配电通信网一般分为骨干层和接入层,薄弱环节在接入层部分,目前没有一种单一网络能够满足该部分通信业务对于服务质量(QoS)的需求。随着智能配电环节建设的推进,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数据量也将呈指数增长。现有的通信模式难以满足海量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对通信的需求,并且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信道带宽、容量、时延、安全性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对传统的配电通信网提出了巨大挑战。认知无线电是一种具备动态频谱接入能力的智能无线通信系统,是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它采用授权用户和认知用户频谱共享的通信模式,提高已分配频谱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信息传输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非常适合于智能配电通信的接入层部分。本文围绕智能配电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建立了一种面向智能配电网的认知无线电通信架构,进而对架构中业务终端的频谱分配、终端接入技术展开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效稳定的智能配电通信网络和可靠实时的业务服务机制提供一种新思路。在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特点、智能配电网通信业务分类及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配电网的认知无线电通信架构。该架构中通信终端通过认知无线电的认知能力和重配置能力,支持多种无线通信技术覆盖,实现频谱资源的动态分配,为智能配电通信业务数据的传输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针对架构中业务终端频谱分配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现有频谱分配模型的基础上,对基于博弈论的频谱分配算法展开研究。不同业务终端有着不同QoS需求,包括时延、误码率、带宽等,采用模糊综合判决法得出终端QoS等级。设计收益函数实现不同QoS等级终端在博弈中获得不同带宽的频谱资源。针对一个授权网络的场景,各业务终端通过竞争频谱资源以实现自身数据传输,分别采用静态博弈算法、动态博弈算法进行频谱竞争,利用数值分析法求解均衡结果。在电力公司拥有一定数量频谱资源的情况下,实时业务终端(RT)作为授权用户,非实时业务终端(NRT)作为认知用户共享RT频谱资源,从而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降低电力企业生产成本。针对NRT接入问题采用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接入控制算法,详述了算法中的几个部分:决策周期、状态空间、策略空间、状态转移速率和系统收益,策略迭代算法求得系统收益最大值以及对应的策略。在NRT吞吐量和经济效益两种系统收益下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NRT终端阻塞率、掉话率、吞吐量、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和随机接入算法、概率接入算法的比较,证明了所提算法的优势。
其他文献
鄂西渝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又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热门地区,该地区晚燕山一喜马拉雅期以来长期遭受隆升剥蚀.剥蚀量是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形成与演化、
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加强了核心供应商对整个供应链的把握,更为商业银
针对海洋钻机井架的结构形式和作业特点,提出一种以海洋波浪脉动作为随机激励的钻机井架结构试验模态识别的方法.以勘探三号海洋钻机井架为例,现场实测多组数据,依据结构响应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家居产品单纯的使用功能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年投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日趋成熟、各项配套技术措施的日益完善以及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加大,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保持大庆油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增产改造的需要,开发柔性微球颗粒调剖剂,通过双管岩心驱替和封堵实验,研究剪切过程对柔性微球颗粒调剖剂性能的影响,以及柔性微球颗粒调剖剂对驱油效率
在室内建立小型管流结蜡环道实验装置,模拟输油管道运行中某一管段的蜡沉积情况,进而探讨结蜡机理和影响管壁结蜡的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含蜡原油的蜡沉积速率,考察了
本文讨论了线性广义反演方法对位场延拓问题的应用。如果考虑能量有限的约束,应用拉格朗日乘子法便可得到与随机逆相同的反演公式(Franklin),而不必假定模型为高斯白噪的随机
<正>为了降低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测试环节的成本、保证测试的安全性,以工控机、板卡为硬件,Labview和Matlab/Simulink为软件开发工具设计了一种风电机组主控系统测试平台,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进行传统常规治疗,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