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企业会计构建了一系列规则体系,完成了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仍然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部分差异,其具体表现在关联方披露以及资产减值等方面,在公允价值或者企业合并等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是有着多种原因的,种种原因或多或少阻碍了外国公司在国内的投资及资金的国际化流转,还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增加不必要的会计成本,所以在我国“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大形势下,结合研究条件和自身研究优势,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及趋同研究这一选题。 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1978—1991)、初建阶段(1992—2000)、发展阶段(2001—2005)、完善阶段(2005—现在),主要从四个阶段分析我国在该领域从摸索到构造再到发展以及最后的完善,深刻的展示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成绩。差异性方面主要从实质性与非实质性方面着重分析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差异形成原因分析则阐述了国内外在法律、政府、市场、规则、会计理论与思想方面存在不同、会计准则指定机构不同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指出原因。 本文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目前存在的差异主要有关联方披露、资产减值转回、企业合并、公允价值、恶性通货膨胀、企业年金基金、生物资产等七个方面差异;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法律体系差异、税法影响程度差异、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差异、政府干预程度不同、会计准则制定话语权差异、会计理论与思想方面存在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同等七个方面原因;进一步促进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主要有科学立法、加强会计理论建设、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减少政府的干预程度,坚持国际趋同策略、为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保障,积极增强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力度、妥善解决准则执行中各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