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GBS患儿进行机械通气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识别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3例GBS患儿的临床、生化及神经电生理检查资料,总结本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根据病程中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将患儿分为机械通气组与非机械通气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引入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与机械通气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的103例GBS患儿,其中,男性62例,女性41例;平均起病年龄为5.4±3.4岁(年龄范围0.8-14.3岁)。其中73例(70.9%)在发病前存在前驱事件,以上呼吸道感染(46.6%)最为常见。起病至入院时间中位数为7天(1-23天)。在临床表现中,肢体肌无力(69.9%)和双下肢疼痛(16.5%)为最常见首发症状。103例患儿中,有89例(86.4%)入院时不能独立行走(GBS残疾量表≥3级),50例(48.5%)伴有颅神经受累,31例(30.1%)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67例(65.0%)伴有感觉症状,24例(23.3%)出现呼吸肌受累,8例(7.8%)腱反射正常甚至腱反射亢进。所有103例患儿在接受免疫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正常。共有100例患儿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其中85例(85.0%)出现脑脊液蛋白分离现象。所有103例患儿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其中68例(66.0%)呈现脱髓鞘病变,31例(30.1%)呈轴索损害。103例患儿中,机械通气组患儿15例(14.6%),非机械通气组患儿88例(85.4%)。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在起病至入院时间、是否伴有颅神经受累和周围神经损害呈不同病理分型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2、0.001和0.004)。机械通气组起病至入院的时间中位数为3天,有86.7%的患儿伴有颅神经受累,周围神经主要呈轴索型损害;而非机械通气组起病至入院的时间中位数为7天,伴颅神经受累的患儿占42.0%,周围神经主要呈脱髓鞘损害。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有颅神经受累(OR=7.159,95%CI:1.371-37.395;P=0.020)和周围神经呈轴索型损害(OR=5.147,95%CI:1.410-18.784;P=0.013)是判断GBS患儿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GBS男性多于女性,多有前驱感染史。临床常有疼痛表现,少数可出现腱反射正常或亢进。大部分患儿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但与病程关系密切。周围神经损害以脱髓鞘型多见。GBS患儿需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是出现颅神经受累、周围神经的病理损害为轴索型。同时,起病至入院时间短的GBS患儿,常提示疾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