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光OLED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器件的性能仍然受到工艺、材料的限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在现有材料基础上,通过对器件结构的设计优化得到高效稳定的白光器件。主要是对混合型器件结构和电荷限制层作用的研究。首先是对荧光磷光型白光OLED的研究。为了得到结构简单,效率高的白光器件,采用Rubrene超薄层作为黄光发光层,优化超薄层厚度,得到较优厚度为0.2 nm,最大亮度和功率效率分别为5893 cd/m2和1.82 lm/W的白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NPB(40nm)/Rubrene(0.2nm)/CBP:FIrpic(15nm,8%)/Bphen(30nm)/Mg:Ag(10:1,110nm),但是器件蓝光发光不足。接下来在黄光发光层优化的基础上,以TAPC代替CBP做为蓝光发光层主体,通过改变蓝色发光层的厚度来优化器件。得到最优厚度为15 nm,最高亮度为10061 cd/cm2,最大功率效率为10.56 lm/W,在驱动电压8 V时色坐标为(0.334,0.390)的稳定白光器件。最后在黄色荧光超薄层厚度为0.2 nm基础上,以0.5 nm的FIrpic作为蓝光超薄层,插入间隔层TAPC来平衡激子分布,间隔层最优厚度为3 nm时最大亮度和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24771 cd/m2和12.03 lm/W,相比于以TAPC为蓝光主体时最大亮度提高了146%,最大功率效率提高了13.6%。在驱动电压8 V时的色坐标为(0.354,0.430)。通过实验,最终得到了结构简单,色度稳定的白光器件。接下来是对全磷光白光器件的研究,探索电荷限制层对器件载流子分布和拓宽激子复合区域的作用。在器件总厚度不变的基础上插入5 nm电荷限制层CBP,优化电荷限制层层数得到最大亮度和功率效率为39747 cd/m2和20.30 lm/W的最优器件结构。实验证明电荷限制层的插入有助于拓宽激子分布,平衡载流子的传输。然后,在此基础上以CBP为电荷限制层,以TPBi为主体掺杂FIrpic作为蓝色发光层,并优化蓝色发光层的厚度,得到最大亮度和功率效率为23290 cd/m2和9.27 lm/W的白光器件。最后插入间隔层TAPC限制激子传输,优化间隔层厚度,提高蓝光发光强度,得到最大亮度和功率效率为26913 cd/m2和13.20 lm/W的近白光器件。此种插入电荷限制层的白光器件结构对高效白光器件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