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原子价壳层高激发态的广义振子强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mouse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用角分辨的快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研究了Ar原子价壳层高激发态的广义振子强度。同时针对仪器装置中的供气系统以及半球分析器中的补偿板做了一些改进。 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快电子能量损失谱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光学振子强度、广义振子强度和微分散射截面的物理概念。之后简单介绍了广义振子强度的实验测量方法和绝对化方法。 在第二章中,用角分辨的快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在2500eV的入射电子能量和75meV的能量分辨下,测量了Ar原子在能区14-15eV内、散射角度0.5°-8.5°(角度间隔0.5°)的广义振子强度。这里价壳层高激发态3p<5>(3d,3d),3p<5>(5p,5p)和3p<5>(5s,4d)的广义振子强度是首次报道。除此之外,我们还用Cowan Code计算了Ar原子最低39个激发态的中间耦合系数,并分析了电单极、电偶极、电四极、电八极和混合跃迁的广义振子强度峰形。我们也把3p→5p跃迁中的电单极和电四极跃迁的广义振子强度的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的极值位置符合的很好,但是峰形却存在明显的不同。同时还发现对于电八极跃迁3d[7/2]<,3>、3d[5/2]<,3>和3d[7/2]<,3>的广义振子强度之比,由我们当前的中间耦合系数计算得到的比例是1:11:11,而我们实验测量的结果却是2:7:4。因此,对于电单极、电偶极、电四极和电八极跃迁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在第三章中,首先介绍了有关供气系统的改造,比较说明了新的供气系统的优点所在;之后又介绍了补偿板的改进,主要说明了改进的方法和过程。改造之后,谱仪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
其他文献
尽管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成功地通过了大量电弱精确实验的检验,它的电弱对称性破缺部分仍然不清楚。标准模型中假设的Higgs玻色子还没有发现,并且标准模型的Higgs部分存在平庸性
本文利用半经典闭合轨道理论结合含时微扰方法,分别研究了短脉冲激光和含时射频(rf)场对原子回归谱的调制作用.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采用半经典闭合轨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