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夜视抗晕光系统设计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s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间行车时若对面车辆开启远光灯,驾驶员会感到非常刺眼,无法看清前方路况,这种现象称为晕光现象。可见光和红外视频融合的抗晕光方法充分利用了可见光图像分辨率高、有色彩和红外图像没有晕光的优点,得到的融合图像既没有晕光,又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色彩,将融合结果输出在显示屏上,可以在夜间发生晕光时为司机提供前方路况的清晰图像。本文针对现有可见光和红外视频融合抗晕光方法仍存在的问题:1.抗晕光图像融合算法消除晕光不彻底;2.融合图像清晰度较低,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结合本文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的特点,采用了基于特征点的配准、MSR增强、3×3模板的中值滤波作为本文的图像预处理算法,预处理后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消除了空间上的差异,暗处目标和视觉效果得到增强,滤除了图像拍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2)设计了一种YUV-Curvelet变换融合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算法,该算法通过Curvelet变换实现图像二维细节信息的有效表达,通过在YUV色彩空间下进行融合来减少算法计算量、避免色彩失真,融合图像中物体的纹理、轮廓、边缘以及色彩均清晰可见;3)针对YUV-Curvelet变换融合图像依然存在晕光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权值自动调整的低频系数融合策略,该策略能够根据低频系数对应的晕光程度自动调整其融合权值,可以避免晕光信息参与融合过程,并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用信息,对改进的YUV-Curvelet变换的融合结果进行分析,从主观视觉效果上可以看到该方法的融合图像彻底消除了晕光,客观指标显示市内小区道路场景下比YUV-小波变换融合图像的平均梯度、边缘强度分别提高了58.43%、60.12%,市内主干道场景下分别提高了45.02%、50.23%,市郊道路场景下分别提高了53.09%、52.47%,表明改进YUV-Curvelet变换融合图像的清晰度比YUV-小波变换显著提升,细节信息也更加丰富,人眼视觉效果更好;4)设计了一种抗晕光评价指标——晕光消除度,以及一套针对可见光和红外抗晕光融合图像的评价体系,用来客观地评价算法去除晕光的程度以及融合图像非晕光区域的视觉效果,结果显示本文算法在三种场景下融合图像的晕光消除度较低频系数加权平均的YUV-Curvelet变换分别提高了45.94%、27.74%、22.84%,非晕光区域视觉效果评价指标也有明显提升;5)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可行性,采用USB摄像头和笔记本电脑搭建了抗晕光视频融合系统,采用MATLAB及其GUI功能设计了系统的软件平台。使用抗晕光系统对夜晚不同场景下开启远光灯的车辆进行了拍摄,拍摄结果显示本系统融合图像彻底消除了晕光,细节、色彩信息清楚,清晰度和视觉效果良好。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算法能够彻底地消除晕光,大幅提高融合图像的清晰度和视觉效果,设计的抗晕光系统在夜间拍摄开启远光灯的车辆时能够输出无晕光、清晰、流畅的前方道路视频图像。
其他文献
现代系统工作环境恶劣,故障频繁发生,加入传感器来监测系统工作状态,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由于成本和结构的限制,系统中允许使用的传感器数量通常有限。对传感器布局
单丝广泛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它的直径是直接影响的其品质和用途的重要指标,单丝整体粗细不等,其表现出来的韧度,承拉力值均不相同,因此对单丝直径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技术兼具电化学与化学发光两种分析技术的特点,具有所需仪器简单、无需外加激发光源、信噪比高、响应快速、灵敏度高、可控性好,背景信号低等优点。ECL是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新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统计学习理论中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支持向量机的训练算法本质上是一个二次规划的求解问题,理论上具有全局最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图像处理的需求已经逐渐从拍摄、录影、播放等记录性需求,发展为分类、检测、识别、分割等智能化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大量的计算机
目的:研究发现午间比夜间更易入睡,但其影响因素和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午间比夜间更易入睡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受试者,受试者
会议
银保监会在2016年12月30日颁布的《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中提到,“合规管理(compliance management)是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开展合规审核、合规检查、合规风险监
腿足式机器人对于非结构化环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相较于轮式及履带式机器人而言,仅需要独立的支撑点,通过优化落足点和运动轨迹,可以到达任意位置。此外,通过解耦躯干和足端的
气动软体机器人由于其能源来源方便、低成本等优势,正逐步成为软体机器人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对于腔体式的气动软体臂进行研究。该软体臂通过内置三个气腔的压力差异,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始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汽车也开始逐渐的走进了各家各户,并逐步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