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视角来探讨旅游翻译。旅游翻译与形象学的固有关联为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在旅游翻译的情境之下,“形象”依据形象载体可以分为存在形象,原文形象和译文形象。在形象学视角之下,旅游翻译的目的就是创造出恰当的译文形象。反过来讲,恰当的形象能够指导旅游翻译,正如在中文典籍的翻译中,文化形象所起作用一样。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实际上说明旅游翻译过程与译文形象的再生机制同步,这一机制包含两个子过程“形象定位过程”和“形象再生过程”。为了清晰地阐释这个机制,笔者应用翻译理论范畴的重要原则,策略以及相关翻译技巧与方法构建本文的三级理论框架。宏观层次的理论框架为形象定位过程提供依据。中观与微观层次的理论框架把这个理想态的定位形象通过翻译生成译文,该译文承载的译文形象即再生形象。当前旅游翻译的研究常常过度地运用了西方的翻译理论。而且,学者们要么偏向于构建复杂的旅游翻译模型,要么就是从更为抽象的理论阐释探。本文在吸收国内应用翻译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框架,同时引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视角-形象学视角。在本文的第四章,笔者分析了六个类别的旅游翻译实例,用以阐释在该理论框架下译文形象的再生机制。形象学为评估和提高旅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一个直观且新颖的视角。在该理论框架下,旅游翻译不再以原文为起点,而以实在形象为起点。负载了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旅游局目的的原文形象在翻译过程中常常根据实在形象,目标-需求原则和价值论原则等被译者适应和调整。然后译者据此定位出符合实在形象,符合游客与旅游局目的需求的理想态形象。因此,以该形象为参数通过相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生成的译文所负载的译文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恰当,真实,且具有吸引力的。本研究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对理论框架合理而灵活的运用。另一方面取决于译者在特定语言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