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十三五规划”要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两个“确保”的扶贫目标。然而,我国反贫困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五大工程”、“五个一批”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村镇银行作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旨在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填补农村金融空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研究我国村镇银行对贫困减少的影响,确定两者之间有何相互关系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发现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指导村镇银行稳定健康发展,为我国的扶贫攻坚开辟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村镇银行反贫困的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接着对村镇银行反贫困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包括微观作用机制和宏观作用机制。然后,介绍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情况和现有模式,以及结合民生村镇银行对我国村镇银行反贫困的效果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本文收集了2007—2014年间农村的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GDP水平、农村GINI系数、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以及其他正规金融涉农贷款,在计算得到农村FGT贫困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来研究我国村镇银行对农村贫困的作用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村镇银行发展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村镇银行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村贫困数量的减少。但村镇银行对农村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贫困群体与非贫困群体相比,并没有从村镇银行中更多受益。而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虽然能有效降低农村贫困的发生率,但它同时会对农村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产生正向影响,从而加剧相对贫困。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贫困强度有负向影响,基尼系数与这三者则呈正向关系。这说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有利于贫困的减少,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则不利于贫困的减少。据此,本文最后从三个维度提出了村镇银行反贫困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