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意识到技术创新是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把发展重点转移到新兴产业的培育上来,全球正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经济转型时期,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科技创新全球化和产业形态国际化大浪潮,我国做出了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战略选择,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新高地。与此同时,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亟需升级。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传统优势的消逝逐渐威胁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面临新兴产业培育扶植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以及全球产业竞争的格局共同决定了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这一“双重任务”。那么,如何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培育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各异的条件下,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实现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技术层面上定量测度了我国东、中、西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各自的发展状况及二者在经济系统中的互动协调关系,并进一步探寻了影响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以期为不同区域理论政策的投放提供更加客观、直接的评价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对国内外有关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并结合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总结已有研究的分歧与不足。第二,基于多元化视角,重点从要素流动、产业结构演进、分工理论、产业布局、价值链五个方面探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传导机理。第三,本文选择中国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用于评价产业互动发展状况的指标,量化分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需求及波及影响。第四,本文选取2001-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灰色关联模型,构建产业关联协调指标体系,测度并比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与变动趋势。第五,利用2001-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全国整体、细分区域两个维度探究了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关系有显著影响的产业外部因素,进一步发现造成两类产业互动呈现区域性差异的外部根源。第六,依据实证研究结果,结合产业互动机制以及我国东、中、西部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从产业培育政策取向、区域重点行业推进两个视角,来探讨促进不同区域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四点:第一,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尚未形成显著的需求互动关系,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拉动力强于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拉动力,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需求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东部工业与新兴产业互动最为频繁,东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新兴产业的需求最迫切。第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波及效应不显著,产业间依存度、融合度较差,二者尤其是新兴产业表现出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累积特征。第三,三大区域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均未形成显著的协调发展局面,尽管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关联度都在中等以上水平,但整体协调度不高,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不同区域内部协调度也存在较大的时空演化差异。第四,城市化对产业互动关系的倒U型作用显著,东部正效应范围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产业空间集聚有效促进了产业互动,且在西部最为显著;政府对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对产业互动无明显影响;区域整体研发经费投入增加有利于提升产业互动程度,其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创新技术的需求更迫切,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环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