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草(Locoweed)是豆科棘豆属(Oxytropis)和黄芪属(Astragalus)有毒植物的总称,家畜采食后引起大批中毒死亡。现代毒理学研究表明,疯草中主要有毒成分为苦马豆素,其中毒机理是抑制动物体内-甘露糖苷酶的活性,目前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化学灭除和人工挖除,但都效果不佳。本研究根据疯草的主要有毒成分和中毒机理,进行了疯草解毒药物的研制及田间推广试验,取得了以下结果。1.青海省分布的棘豆属植物有36种,其中有毒的、并构成严重危害的有9种,主要分布于海西州、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玉树州、海东地区和西宁地区的30个县,棘豆分布面积达221.6万hm2,占全省草场可利用面积的6.62%,明显高于全国的分布强度。棘豆分布强度高的可达400株/㎡,低的在1株/㎡,有些地区棘豆的覆盖度达70%~90%。2.采用从瘤胃瘘管每天给40只绵羊按每千克体重10克投服甘肃棘豆粉,同时应用理论上可预防绵羊甘肃棘豆中毒的7种棘豆中毒预防药物,以探索7种棘豆中毒预防药物对绵羊甘肃棘豆中毒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对照组实验羊在15~18天出现甘肃棘豆中毒症状,“棘防A号”在26~31天、“棘防B号”在29~31天、“棘防C号”在27~30天、“棘防E号”在35~51天出现甘肃棘豆中毒症状,表明这4种药物对绵羊棘豆中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并且“棘防E号”效果最好;“棘防D号”、“棘防F号”、“棘防G号”对绵羊甘肃棘豆中毒无预防作用。血液生化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羊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在试验后的第7天开始比试验前明显升高;“棘防A号”组和“棘防B号”组实验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试验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1),其余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从试验后第7天开始比试验前明显升高。?3.对昆明种小白鼠经口灌服“棘防E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微核试验。按简化机率单位法测得“棘防E号”对小白鼠的LD50为2808mg/kg,LD50的95%的可信限为2015mg/kg~3905 mg/kg,表明“棘防E号”为低毒物质;当“棘防E号”的剂量达到1/4 LD50(702 mg/kg.bw)以上时对小白鼠的精子具有损害作用;当“棘防E号”的剂量超过1/2LD50(1404mg/kg.bw)以上时对小白鼠骨髓细胞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4. 4只绵羊口服“棘防E号”后测定血液中“棘防E号”血药浓度变化及药代动力学参数值。结果表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室分布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为吸收速度常ka(2.03±0.77)h-1、消除速率常数ke(0.36±0.03)h-1、达峰时间Tmax(5.65±0.77)h、吸收相半增期T1/2/ka(3.15±0.18)h、消除相半衰期T1/2/ke (1.24±1.87)h、峰浓度Cmax(5.98±0.68)mg.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7.65±3.54)mgh-1.L-1、清除率平均值ALB(0.53±0.07)mg.kg-1.h-1、体内表观分布容积Vd(1.93±0.08)L.kg-1。5.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湟源县日月乡放牧羊棘豆中毒危害进行了调查,并随机选取湟源县日月乡1040只放牧羊应用棘防E号药物进行田间预防试验。结果表明,湟源县日月乡放牧羊每年因棘豆中毒死亡和淘汰羊300~400只;1040只放牧羊应用棘防E号药物后没有出现棘豆中毒症状,中毒率从2.97%下降为0,羔羊成活率由94.8%提高到97.1%,取得明显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