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花岗岩崩岗区风化岩土体形态及其主要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岗岩类岩石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它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部分。在物理风化的影响下,岩石发生破碎后导致通气性、透水性的增加,这就为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从我国中部到南部,花岗岩土层总体上呈逐渐增厚的趋势。这是由于在湿热条件下,花岗岩矿物组分的稳定性不同,导致其岩体风化速度快,风化体深厚疏松。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是崩岗发育的基础,崩岗对我国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巨大,研究崩岗发育与花岗岩岩土体特性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认识崩岗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区域地质构造的差异和岩石的不均一性等深刻影响花岗岩岩土体的风化,表现在其岩土体剖面尺度与微观尺度的变异。因此研究不同风化层花岗岩岩土体物理、微观性质差异,探究其区域性差异。
  本文以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赣县、福建省长汀县以及广东省五华县为研究区。在每个研究区域选择一个典型花岗岩崩岗进行打钻取样,将剖面土层划分为A层(淋溶层)、BC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之间的过渡层)和C层(母质层),岩石在崩岗周边采石场进行采样,将岩石层次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以及未风化。通过室内外土壤(容重、孔隙度、颗粒密度和机械组成)和岩石基本物理实验(块体密度、颗粒密度和单轴抗压强度),以及薄片和偏光显微镜研究花岗岩岩土体微形态,了解花岗岩风化剖面的分带特征,掌握了花岗岩风化剖面岩土体的基本物理性质,从微观角度来研究花岗岩风化岩土结构及孔隙的变异性,丰富花岗岩风化微形态的研究。
  单重分形只能描述物质属性空间变异的总体特征,多重分形则更全面的呈现出物质属性在空间变异特征,本文结合土壤粒径的单重分形和岩土体孔隙的多重分形特征,从分形维数方面研究四个研究区域的变异性。通过试验,本文共得到以下结论:
  (1)四个区域,五华县土壤层次厚度较其他三个地方更为深厚,达到70m,随着纬度减小花岗岩风化土体越来越深厚。岩土体物理性质存在层次性的差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即风化程度的减弱),容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颗粒密度随风化程度的减弱而增大;四个研究区母质层的非毛管孔隙表现为五华县(12.76%)>长汀县(8.59%)>赣县(8.44%)>通城县(6.31%)的规律,这会导致五华县和长汀县母质层在降雨短时间内雨水进入土体快,再加上其黏粒含量少,极易导致崩岗发生;四个研究区,淋溶层和过渡层中的细颗粒含量高,粗颗粒含量低,而母质层则相反。随着土层的加深,粗颗粒物质逐渐增加,慢慢出现粗骨化。单重分形维数值也随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可以利用单重分形维数表征每层土层的粒径分布特征;单重分形维数与黏粒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与粉粒的相关性较弱,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四个研究区的岩石块体密度随着风化程度的减弱均呈现增加的趋势,通城岩石块体密度较其他三个研究区更大,岩石更加致密,岩石强度更大;随着风化程度的减弱,四个研究区的颗粒密度呈现增加的趋势,通城县各层岩石颗粒密度均高于其他三个研究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随着风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颗粒大小和矿物组分均影响单轴抗压强度。
  (3)四个研究区的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成主要由石英构成,但颗粒的形态表现出不同。四个研究区中,粒径0.5-1mm、1-2mm的圆度均大于0.39,圆度比粒径0.105-0.25mm、0.25-0.5mm和<0.105mm的大;相比其他三个研究区,通城石英粒径1-2mm、0.5-1mm的颗粒长宽比值最大,说明颗粒形态明显细化,风化作用较三个研究区弱。
  土体的孔隙率和孔隙当量直径均随着深度增加而先降低后增加,且都在母质层取得最大值;岩体的孔隙率和孔隙当量直径随风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岩石孔隙率的大小影响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其孔隙率越大,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越小,其结果与前面研究中五华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小于其他三个研究区的结果一致;土体的大孔隙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增加,岩石的大孔隙率随风化程度加深而增加,五华县土体的大、中孔隙较其他三个研究区更为发育。
  不同土层中均为母质层多重分形谱谱宽?α值最大,这表明母质层孔隙结构最为复杂,非均匀程度最高,且五华县母质层多重分形谱谱宽?α最大,可以认为五华县母质层孔隙结构较另外三个研究区复杂,空间变异性最强。通城县和赣县全风化与未风化的多重分形谱谱宽?α值相差最大,长汀县次之,五华县相差最小,说明通城县和赣县岩石的全风化和未风化层次孔隙不均匀度差异更大。
其他文献
来源于菜籽油饼粕的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性好、生物效价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优质蛋白资源。然而,目前关于菜籽蛋白气液界面特性的报道较少,大部分都集中在其凝胶性、乳化性及其衍生物(肽)的生物活性方面。因此,深入开展菜籽蛋白泡沫特性及其气液界面组装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这一优质植物蛋白资源的应用范围,还可为天然食品配料的选择提供新方案,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首先考察pH值对菜籽分离蛋白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继而以此为基础分别探究pH和盐离子强度对菜籽分离蛋白起泡能力和气液
乳液体系在食品中有着广泛应用,而其稳定的核心是乳化剂。传统乳化剂多为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或一些表面活性剂,随着绿色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更期望用绿色天然产物代替化学合成物作为乳化剂。菜籽分离蛋白(RPI)是从榨油副产物菜籽粕中提取的优质蛋白,具有优秀的乳化特性,但一直未被系统的开发利用,因此探索RPI在乳化剂方面的应用对于丰富RPI的功能性及构建绿色健康的乳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实验室制备的菜籽分离蛋白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了其与乳化相关的物理特性为后文解释其在乳液中的乳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继而利
本研究以薏米、红豆、青稞、荞麦4种杂粮为原料,在普通粉碎的基础上,通过气流式超微粉碎进一步处理,得到4种杂粮的超微粉。通过测定4种杂粮粉超微粉碎处理前后的理化特性与功能特性,筛选出两种具有较高生理活性的杂粮超微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款冲调效果好、营养价值高、口感顺滑的复配杂粮代餐粉。本研究为杂粮资源的利用与杂粮食品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经超微粉碎处理后,青稞与荞麦的超微粉粒径在15μm以下有集中分布,薏米则在18μm处集中分布,并且4种杂粮粉的溶解度显著提高
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的经济作物,其副产物花生壳绝大部分被焚烧丢弃,极少部分再加工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花生壳富含黄酮、多酚等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但抗菌组分和机理还不明确。本研究针对花生壳提取物开发为食品天然防腐剂存在的问题,通过花生壳提取物分离纯化和抗菌活性跟踪检测的基础上,确定其主要抗菌组分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花生壳分级提取物抗菌活性和稳定性的测定
  采用滤纸片等法测定不同极性溶剂花生壳分级提取物对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和腐败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
香菇(Lentinus edodes)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但由于水分含量高容易发生腐败变质,影响商品价值。脱水干燥能有效维持香菇的品质并延长货架期。但脱水香菇易吸潮,其包装方式粗放简陋,仅采用普通塑料包装袋甚至无包装,实际贮藏条件也良莠不齐。这都会使脱水香菇在储运过程中食用品质劣变、微生物生长。本文通过分析脱水香菇在不同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环境下品质和细菌菌相的变化,明确安全贮藏条件,分析细菌菌相变化与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关系,确定重点致病细菌并建立其控制技术。主要结果如下:
随着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的提出,人们对农村地区及农民生活的关注有所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村民是否愿意参与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达文化设施的便捷程度,也可以称为文化设施的可达性。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并提高当前文化设施的可达性尤为重要。通过对文化设施可达性进行研究可以掌握现存文化设施的分布状况,最终加强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文的研究区为山西省永济市除城北街道办、城西街
国土综合整治作为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全部活动最终实现永续发展的过程,已被视为服务于国家顶层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平台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1]。传统土地整治规划分区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其整治分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土综合整治任务要求。
  本文基于国土综合整治对整治分区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功能诉求,确定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且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生产资料。但在现实中,种植农作物的农田却存在大量的重金属污染,这严重阻碍中国的粮食产量提升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对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修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将Cd、Pb和As这些土壤典型重金属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不同的品种的柑橘(爱媛38号、大雅柑1号)利用联合修复技术一边生产、一边强化修复。分析高
河漫滩(floodplain)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漫滩植被对河漫滩养分循环、洪水衰减、河岸稳定、水净化、地下水补给和流量调节等起到重要作用,并通过耗散水体能量和改变水流方向,进而影响水体内植株对泥沙的捕获和运移作用。目前对于岸坡植被-近岸水流水动力学的影响了解有限,且在对岸坡植被水流研究中,多采用均匀布设,难以反映真实岸坡植被可能分布的状态;在植物选择上,多用木桩或PVC材料代替,忽略了植株本身的茎叶分布特征和枝叶形态及面积特征。
  基于此,利用野外调查获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叶
油菜菌核病是由病原真菌核盘菌侵染引发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其危害极大且防治困难,是影响油菜生产的主要原因。硒是植物的有益微量元素,适量浓度的土壤硒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害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植物病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的研究表明:土壤硒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组成。
  油菜地土壤硒的存在能否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硒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改变能否影响到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相关问题尚不清楚。为揭示土壤硒-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