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心功能不全健康状况测量工具(包括心功能不全症状积分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问卷(MLHFQ)、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得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与NYHA分级和患者自我评价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确定其临床最小重要差异值,探讨以临床最小重要差异值(MCID)作为干预措施有效的阈值,建立心功能不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方法:本实验为纵向观察研究。2009年9月-2010年2月之间,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收集了49例心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在患者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2周前后,由医生填写自制中医症状积分表,患者填写MLHFQ和SF-36问卷,步行没有困难的患者还要完成6分钟步行试验。心功能不全健康状况测量工具与NYHA分级和患者自我评价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统计学方法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测量工具的MCID的估计综合参考分布法和效标法的估计值。分布法计算各测量工具的0.5倍标准差和1倍测量标准误,效标法的效标采用NYHA分级降低1级和自评健康状况“好一点”。结果:治疗2周后,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MLHFQ和SF-36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6分钟步行试验所测得的步行距离显著提高。心功能不全中医症状积分、MLHFQ身体领域、情感领域及总分、SF-3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维度得分与NYHA分级等级相关,心功能不全中医症状积分、MLHFQ各领域得分和SF-36各领域得分与单条目健康状况评价相关。NYHA降低1级、自评健康状况好一点、0.5ES和1SEM对各测量工具MCID值的估计的一致性并不相同,两种分布法的估计值相近,两种效标法的估计值相近。结论:各种方法估计的各健康状况测量工具的MCID值范围较大,可能与研究对象中,健康状况未改善组例数较少导致变异性较大有关,要得到更精确的临床最小重要差异值估计,还需要更多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