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遴与《浮云集》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venic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之遴(1605-1666),字彦生,号素庵,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浙东名门望族。其父任顺天巡抚。早年与钱谦益和陈名夏等人结识,参与东林党和复社的活动。明崇祯十年(1634年)进士,授编修,迁中允。高中榜眼的第二年,因其父获罪而被罢官,永不录用。为避免累迁自己,陈之遴在狱中毒死父亲,从而转投南明政权。清军破城后,陈之遴投诚。1647年清朝为官。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原官发配辽阳,同年复又回京。顺治十五年(1658年)举家流徙盛京,1666年卒于戍所。陈之遴的一生两朝(明、清)为官,不仅家事显赫,而自身既高中过进士,又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可谓风光无限。但却两次被流放,又可谓命途多舛,最后落得死于戍所辽东尚阳堡的结局。陈之遴仅有《浮云集》传世,据载《旋吉堂集》、《浮云续集》、《百一稿》,均皆未见。《浮云集》共十二卷,卷一为赋,卷二为四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古诗,卷四为七言古诗,卷五、卷六为五言律诗,卷七、卷八为七言律诗,卷九为五言排律,卷十为五言绝句,卷十一为七言绝句,卷十二为词。共有诗词八百余首。本论文将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和地理、历史、文化、文学等诸多领域之间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同时采用分析、归纳等研究手段。并且,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研究《浮云集》文献本身的价值,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诗歌中的史实,从纷繁的资料中归纳总结,最终体现到东北地方文献的价值上来。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系统阐述作者陈之遴的生平,包括他的生卒年代,家庭背景,交游,仕途和流放等情况,为本论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提供支持并作铺垫。第二章,对《浮云集》的编纂与成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做到尽可能具体的、全面的还原《浮云集》的文献本来面貌。第三章,对《浮云集》诗歌的本身内容进行探究,分类,归纳。尤其是东北地方文献方面,就当时的东北地方的社会风俗、东北地方的自然风貌为重点展开分析。第四章,具体展现《浮云集》对东北地区提供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等作用结语。综合撰写本论文的感受,对于作者陈之遴的生平研究,《浮云集》本身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为东北流放诗人的诗作流传尽一份绵薄之力。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理论素养尚且不足,资料搜集不全和整理、分析时间较短,深感力不从心。期望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此次论文的研究后续工作。本论文的不足和错误,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新时期中国朝鲜族小说的象征手法,并以中外小说为参照文本进行考察。象征型文学是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象征是小说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格
陈仁鉴先生(1913——1995),是福建剧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在戏曲整理改编、戏曲创作及戏曲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本文按作家——作品——读者的行文思路,从陈仁鉴先生
<正>自师范教育产生之日起至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高师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路。关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与学术性、师范院校是否有必要独立存在等问题的争论一直
京剧《混元盒》演的是张天师收“五毒”的故事,因其迎合了“端阳收五毒”的民间习俗,所以成为每年端午节的应节之戏,在民间流传甚广。清中叶以来直至民国期间,这出戏在梨园十分盛
目的:研究地瓜藤(Ficus tikoua Bur)石油醚及乙酸乙酯提取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地瓜藤经乙醇渗漉提取,采用溶剂提取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方法及气相色
庾阐勤奋好学,一生著作颇多,他与曹毗一起被誉为“中兴之时秀”,其诗文在当时广为流传,是颍川庾氏家族中唯一被列入《晋书·文苑传》中的人。但是由于庾阐的作品留存于世并不
在现代文学史上,周天籁是一位近年来重新被发现的海派作家。他早年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为文坛贡献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三四十年代则转向通俗文学的写作,在小报和期刊
姚勉是南宋理宗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姚勉立朝,排奸斥佞,其气节和人格为时人和后人叹赏。姚勉著作颇丰,现有作品五十卷存世,其诗文俱颇有特色。姚勉《宋史》无传,其作品《宋史
现今的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造价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建筑企业投资取得的效益的高低,所以每个建筑企业都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期间加强预算控制工作。文章对建
吴廷翰(1490-1559)字崧伯,号苏原,明代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就生活的时代背景而言,吴廷翰生活在明代前七子之后,后七子之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本文主要结合吴廷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