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恒河猴运动皮层手区(支配合谷穴区)切除后运动皮层手面区是否发生可塑性变化,以及针刺对运动皮层手面区可塑性的作用。方法:恒河猴2只,随机分为自然恢复和针刺治疗两组,动物麻醉后呈俯卧位置于大动物脑立体定位仪上,无菌条件下,行开颅术,于前囟前1cm,向左/右旁开3cm处为中心钻一1.5×1.5cm2正方形骨窗,暴露脑组织见中央沟和中央前回。采用自制银球电极刺激运动皮层并同时采用16导电生理记录仪记录肌电以确定运动皮层手区范围,切除支配手部(支配合谷穴区)肌肉的运动皮层后,待其伤口自然愈合/针刺治疗3个月,针刺治疗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Φ0.30×25mm,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刺入恒河猴运动皮层手区切除对侧的合谷穴和鱼际穴,深度15mm,针灸针与穴位皮肤呈90°,采用韩式电针仪(HANS-200A型,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电针治疗,选择疏密等幅刺激波形。隔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观察运动皮层手/面区的功能代偿情况及针刺的作用。结果:1.自然愈合组和针刺治疗组恒河猴在切除运动皮层手区(合谷穴区)三个月后,刺激与手区相交界的面区均可诱导出轻微的对侧拇食指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拇指外展或拇食指的颤动,其刺激强度明显大于切除前手区诱发拇食指运动的刺激强度,且伴随有明显的面部运动。2.针刺治疗组的恒河猴运动皮层手面区可塑性变化范围略大于自然恢复的恒河猴。结论:1.支配手区(合谷穴区)运动皮层的损伤可导致运动皮层手区的功能被面区所替代,其引发的可塑性变化是渐进性的,且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即产生手区和面区的可塑性变化,而非其他部位。2.针刺对恒河猴运动皮层手区(合谷穴区)切除后运动皮层手面区可塑性变化可能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