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高密深厚的艺术底蕴造就了“中国一绝”——高密扑灰年画,因其以柳炭条起稿扑灰成稿,全程都有“抹”的意味,所以被称为“扑灰年画”。又因其起源发展与中国写意画相融合,所以也被称为“写意性年画”。高密扑灰年画独特的艺术性和绘画技法,使它于2006年当之无愧的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保护。高密扑灰年画,起源并主要集中在姜庄镇地区,以吕蓁立、石建庭、王树花、胡鸿书几位代表人物成就最大。此外,夏庄、大栏也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传承人。目前针对高密扑灰年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从美术学和图像学角度的研究甚少,深入代表乡镇调研、分析和论述的文章还没有。 本文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对高密扑灰年画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姜庄镇为例,从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讲了高密扑灰年画的概况,分别从扑灰年画的起源和创作源泉,发展与演变情况,著名传承人及独特的制作工艺四部分论述;第二章根据高密扑灰年画的题材与体裁分类,对每个类别进行代表作和题材特点的总结与分析;第三章论述高密扑灰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此章节是重点章节,分别从构图、造型和设色进行举例分析;最后一章阐述了高密扑灰年画的艺术价值、经济影响以及研究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以及美术学图像学的方法,以姜庄镇为例,重点论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以其起源、发展、工艺制作和艺术价值等为研究基础,涉及面广,包含高密扑灰年画的纯手绘、半印半画和木版年画部分,希望能弥补扑灰年画美术学研究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