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是实现乡村振兴资源要素配置的助推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实施金融改革让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年以来,乡村农业产业及其现代化程度不断深化,新型产业化组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资金需求也逐渐增多。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涉农支农力度,增设农村基础网点,增加涉农贷款,为农业、农村、农户提供资金保障。尽管如此,面对众多中小微涉农企业及农户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仍然无法提供有效供给。究其原因,农村金融风险大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破解金融风险难题成为乡村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1)河北省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描述统计分析了乡村振兴下农村金融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长期性的需求特征,同时也梳理了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诸多金融服务新举措、新方式,但实践中农村金融发展仍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农村金融风险大,需要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破解这一难题。(2)总结提炼了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的几种典型模式,包括“政银企户保”、“政银保”、“政融担”和“供应链金融”等,通过对几种模式运行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凝练了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创新之处与效果。这种金融组合拳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银行机构的农业信贷风险,提高了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但金融服务创新仍然存在风险,只有将这些风险进行深入识别并加以控制,金融服务创新才能得以持续。(3)基于熵理论分析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构建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熵模型,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总熵值反应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程度,从模式熵增、熵减的角度分析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通过分析发现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政府的财政持续性风险、担保机构的资产转化风险、各要素之间的合作风险等一系列新的风险。(4)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达到促进金融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的目的。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在梳理金融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的四种模式,从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分析了创新模式的运行特征;二是从熵理论角度构建了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熵模型,并分析了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构成,据此提出风险控制对策。不足之处在于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数据不可获得,对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分析还处于理论阶段,没有进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