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MRI序列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成像结果,探讨显示脓肿、瘘管及内口较好的序列和扫描方位。探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DWI的表现及DWI与ADC值在鉴别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与积液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临床手术证实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病例。男性30例,20岁~66岁,平均年龄43.97±11.13岁;体重55Kg~103Kg,平均体重76.50±12.99kg;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22岁和37岁,体重分别为55Kg和62Kg。临床表现主要为肛门肿痛32例,伴流脓或肛周分泌物18例,伴高热、寒战5例。其中3例有过肛瘘或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手术史,1例因肛周脓肿同一位置两次手术。术前均进行了MRI常规平扫检查,4例进行了动态增强扫描。采用Siemens Avanto1.5T SQ磁共振成像系统,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通过躯体中线进行矢状位T2WI成像,以判断肛管结构的相对位置,进行轴位和冠状位成像时,扫描层面分别头尾相垂直和平行于肛管的长轴。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T2WI,冠状位T2WI,冠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轴位T1WI,轴位T2WI,轴位T2脂肪抑制序列和动态增强,并加扫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进行ADC值的测量,多次多点测量取平均值。FOV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等选择适合的大小,大体范围是230mm×230mm~ 400mmx400mm,而且图像大小要包括肛提肌之上约6厘米,包含整个直肠后间隙,还应包括整个会阴。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检验结果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病例脓肿MRI表现:肛门括约肌间或肛管周围间隙的长T1长T2信号,压脂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其中:括约肌间脓肿17个、坐骨肛门窝脓肿22个、骨盆直肠间隙脓肿5个、肛门周围脓肿5个、直肠粘膜下脓肿4个、后半马蹄形脓肿1例。脓肿与周围积液鉴别结果:32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人测量脓肿的ADC值32个,积液ADC值23个。脓肿与周围积液ADC值进行t检验:t=3.472,p=0.003。内口的显示:本研究中,内口位置6点15个,12点4个,2点5个,8点2个,9点2个。轴位T2WI较轴位T1WI显示内口多(χ2=16.409,p=0.000)。轴位T2WI-FS较轴位T1WI显示内口多(χ2=20.046,p=0.000)。轴位T2WI较冠状位T2WI显示内口多,(χ2=16.056,p=0.000)。轴位T2WI-FS较冠状位T2WI显示内口多(χ2=18.050,p=0.000)。瘘管表现为自脓肿部位到达肛管或肛周皮肤的长T1长T2管状信号,压脂高信号,DWI弥散受限高信号。瘘管分型:括约肌间型9个、经括约肌型6个、括约肌外型1个、括约肌上型5个,其中后半马蹄形瘘管3例。括约肌间瘘(45%),经括约肌瘘(30%),括约肌上瘘(20%)及括约肌外瘘(5%)。瘘管显示:冠状位T2WI较轴位T1WI显示瘘管多(χ2=5.143,p=0.023)。轴位T1WI与轴位T2WI比较、轴位T2WI与冠状位T2WI比较、轴位T2WI-FS与冠状位T2WI比较、轴位T2WI与轴位T2WI-FS比较,瘘管显示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1 MRI能够准确的诊断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对于脓肿的部位、范围及有无瘘管诊断正确率高。2横轴位显示瘘管内口准确率高,冠状位显示脓肿范围及肛提肌是否受累较好,轴位T2WI(轴位T2WI-FS)显示内口较好,冠状位T2WI较轴位T1WI显示瘘管较。3 DWI能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DWI与ADC值有助于鉴别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与积液。4该研究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较详尽的影像资料,显著改善了外科手术入路和探查范围,对于指导手术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