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对舌骨位置,软腭位置和上气道各段矢状径的影响,且对上气道及周围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合理的正畸诊断设计提供更多临床参考。材料与方法:根据实验纳入标准,选取了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已就诊的20例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10.12±0.83岁,平均治疗时间为9.00±0.70月。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颅颌面骨骼、舌骨位置、气道各段矢状径、软腭位置进行线间距和角度测量并比较分析。拍摄头颅侧位片时,告知患者自然放松,请勿吞咽、讲话和咀嚼,保持均匀呼吸,舌平放于口底部,牙齿咬合(牙尖交错位),嘴唇放松。拍摄过程确保外耳道口最上点与眶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与水平面平行。影像拍摄均采用同一台德国西诺德型号为ORTHOPHOS XG5的全景X线光机,以保证每位患者拍摄的头侧片曝光充分、图像清晰,减少外源因素的干扰。影像图片采用专业的PS软件对对比度和灰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通过WinCeph 9.0版本(美国,RISE株式公社)进行标志点定位,线间距和角度测量及颈椎成熟度的评估,具体测量项目包括舌骨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及角度,上气道的矢状径,软腭的大小。检测项目由同一个实验者连续三次测量,并将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实验数据使用SPSS版本21.0(SPSS Inc,Chicago,IL,USA)统计分析:Shapiro-Wilk检验结果变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配对t检验评价组内显著性差异;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上颌前牵后颅颌面结构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发生显著变化:前牙反牙合解除,上颌骨及上牙列前移,下颌骨生长受到抑制,下颌平面顺时针的旋转。2.鼻咽段矢状径(PNS-Ba、PNS-Ad1)、腭咽段矢状径(SPP-SPPW、MPS)显著增加(p<0.05)。3.舌骨垂直距离(APH-MP、GOP-PPH)显著增加(p<0.05);舌骨水平距离和舌骨角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头位(SN-CVT、SN-OPT)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软腭的长度(SPL)显著增加(p<0.05)。4.PNS-Ad1与Me-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V-LPW与MP-SN有显著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MPS、V-LPW、SPL、SPT与SN-OPT、SN-CVT有显著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SPL与Ptm-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呈负相关。5.APH-MP与MP-SN有显著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LAH-PP、LAH-OP与N-ANS有显著相关性(p<0.01),呈负相关。结论:1.上颌发育不全的骨性III类患者接受前方牵引矫形治疗后,可以促进上颌骨的生长,改善面部的协调性及软组织侧貌的美观性,恢复口腔内外的平衡。2.上颌前方牵引可以增加上气道鼻咽段、腭咽段矢状径,改善上颌发育不全患者的呼吸功能。3.颅颌面与舌骨、气道存在显著相关性;气道与舌骨、软腭、头位存在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