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批评性语篇分析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它最大的特点是将语篇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强调社会环境在语言生成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批评性语篇分析注重研究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来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权力关系、阶级关系以及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等。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如火如荼,目前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语篇、演讲语篇等大众语篇的解析。小说《紫色》于1982年问世,次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爱丽丝·沃克名声鹊起,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农村,女主人公茜丽是一位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她在14岁的时候被继父强奸,生下两个孩子以后,小孩被送人而她也被继父残忍的嫁给了一个鳏夫X先生。X先生对茜丽百般虐待,甚至连X先生的孩子也能肆意欺负她。茜丽忍气吞声,只能写信向上帝倾诉她内心的酸楚。后来在X先生的情妇莎格和儿媳索菲亚的帮助下,茜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离开X先生,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新女性。由于本篇小说涉及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两大问题,这与批评性语篇分析所倡导的通过文本揭示隐藏在语言中的不平等关系和权势关系之功能相吻合。而且在小说中,沃克自觉地关注并刻画了女主人公在身份认知觉醒过程中其语言表达的变化,因此选取本篇小说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切实可行。本篇论文主要是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即系统功能语法来分析小说中错综复杂的身份变化和权力关系的。首先运用从及物性系统中最常用的三大过程理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来分析女主人公如何从最初的趋向于以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来表现内心的感受、情感到后来趋向于使用物质过程来表示她对周围事物和他人所施加的影响,表达自身渴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其次,从情态词使用方面分析了女主人公如何从最初频繁地使用低值情态动词和副词来表达内心的不确定,不自信到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值或高值情态动词或副词来表达对自己自信以及对某一事物的确定性。最后,从语态方面分析了女主人公如何从最初使用疑问句向他人获取信息到最后的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来表达自己的判断,建议或命令。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通过系统功能语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的变化过程,从而逐步揭示文本中人物的身份变化和权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