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人为活动对该区域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该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植被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区域植被,防止生态环境近一步恶化。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植被的监测提供了新方法,利用遥感方法进行植被的监测可以弥补传统方法费时、费力、监测成本高的缺陷,还可以实现大面积、多尺度的监测。本研究以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1990年以来的植被变化状况及造成植被变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六个年份夏季的TM影像。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六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使用趋势分析法和变化检测法对研究区的植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植被的人为破坏活动主要有矿山开采、旅游开发与道路建设三类。为深入研究三种破坏类型的破坏状况,基于高分辨率谷歌影像对三种人为活动的破坏区域进行了目视解译解译;并结合基于DEM数据的地形分析结果和研究区植被类型的监督分类结果对破坏区的海拔、空间分布、植被类型等基本状况做了分析。最后,综合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与植被破坏区的空间分布对研究区不同区域植被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破坏现状与破坏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在1990年到2015年的二十五年间降低了约21%,降幅明显,大部分年份植被覆盖度都在降低,只有1995-2000年略有增加,在2000-2005年五年间降幅最大,降低了约9.5%;从空间变化状况来看,五台山的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都有不同幅度的降低,植被覆盖度降低最明显的区域是西部山区和西南部山区,这两个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平均降幅可达到30%;五台山旅游区核心地带的植被覆盖度也有明显降低,平均降幅在20%以上。2.从实地调查与目视解译结果来看,造成植被破坏的人为活动主要有三类:矿山开采、旅游开发与道路建设;其中矿山开采破坏区的斑块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破坏的区域主要为保护区外围山地;旅游开发破坏区的海拔高度最高,破坏的区域主要为五台山的核心旅游区,对高海拔植被影响最严重;道路建设破坏区的分布范围最广,对保护区外围和高海拔旅游区都有影响。3.将基于高分辨率谷歌影像目视解译获得的破坏区解译结果与此高分影像监督分类的结果进行叠置分析,发现矿山开采破坏的植被类型主要为林地和灌丛;旅游开发活动破坏的植被类型主要为亚高山草甸和亚高山灌丛;道路建设对各种植被类型均有破坏,不同海拔区域的路段影响的植被类型不同。4.植被覆盖度降幅较大的区域与人为活动破坏面积较大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可见矿山开采、旅游开发、道路建设三类人为活动是造成五台山植被覆盖度下降的重要原因。5.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和规划力度,并开展对破坏区域的恢复工作,防止五台山生态环境的近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