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的。它指的是人由于受到长期或重复的失败或惩罚之后,再次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听任摆布无能为力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则表现为:受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失败经历影响,逐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认知和状态,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在情感、认知、动机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本研究是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后,通过在青海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考察研究,并在深度访谈和开放问卷的方式的基础上,以108名藏族学生为研究主体,将习得性无助问卷分为情绪无助、认知无助、行为无助和动机无助等四个维度。并以习得性无助的这四个维度作为习得性无助研究问卷的主要内容,判断藏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的程度。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影响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因素,以及习得性无助与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藏族学生英语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水平较高,其中认知无助感强于其他三个维度,但总体而言并无显著性差异。2)藏族学生习得性无助受生源地、家庭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学习时间、学校环境对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有影响但并不显著。3)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藏族学生倾向于消极归因,即将学习英语的失败归因于低能力,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和环境。消极归因方式会使藏族学生产生较高的习得性无助。4)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藏族学生归因方式和习得性无助程度关系较大。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习得性无助。归因方式中,能力、运气和环境可以判断习得性无助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的不同,着重对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的无助感的因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提出在这所学校应按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基础来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助感,而且能为该校的教师教学工作减轻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