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题为“语用标记价值等效原则视角下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之对比研究”(A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Versions of Sanguo Yanyi in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Markedness Equivalence Principle)。Nida的“功能等效”理论及策略在进行语用学分析时往往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等效翻译”,而侯国金博士之后又提出了“语用标记”这一概念,其后发展而成的语用标记价值假说(pragmatic markedness hypothesis)又可以应用在分析对比译本上,即“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这条途径可视为功能等效理论的一个二级理论,帮助译本分析更为系统细致,“有血有肉”。本文旨在从语用标记价值等效这个角度出发,以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第43回到第50回的两个较为著名的英译本(1972年由香港文心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译者张亦文所译的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以下简称张译本,以及1992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罗慕士(Moss Roberts)所译的Three Kingdoms,以下简称罗译本)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之所以选取小说中这一部分是因为,四十三回到五十回是整部三国演义中最具趣味性和戏剧性的一个单元,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这一主题,其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阚泽下书、庞统诈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华容道义释曹操等。并且张亦文的译本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只节译了这八回的内容,所以对于全译本的罗慕士译本,本文也进行了相应的节选。文中笔者拟从文化负载词和认知接受两个大方面、文化及修辞等五个小方面对比两个英译本同原文的标记价值,同时通过两个英译本在不同情况下展现出的与原文语用标记价值相符程度,来分析译本在不同参数评定项目上的优劣。文章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述了本文的立意和内容框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标记理论并引出了侯国金博士的语用标记价值等效理论;第三章从文化负载词就人名称谓、成语习语、地名探讨了语用标记价值是如何在两个译本中体现的,并对其语用标记价值相符度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从认知接受心理方面就修辞手法、含糊性、语篇结构讨论了语用标记价值是如何在两个英译本中展现的,同时也对其语用标记价值相符度进行对比分析;第五章是对语用标记价值等效量化模型的可行性验证以及尝试性建议;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本文中笔者意欲探究语用标记价值等效原则在两个译本的实际翻译中是否有很好的体现,通过两个译本中语用标记价值相符度的差异来对诸如人名称谓、修辞手法、成语习语等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译文进行多角度考量,并且试图进行综合量化评析,以此从这一视角发掘新的翻译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