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永恒诠释的途中—译者主体性的哲学诠释学视角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WD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翻译思想中,翻译过程仅仅被视为从原语到译语的简单的转换过程。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举世瞩目的语言论转向,伴随着这一人类认知方式的重大变革,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是一个积极且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译者也并非绝对服从于原文作者的仆人,而是充满创造力的主体。 本文认为诠释学的发展与翻译研究息息相关。在方法论诠释学阶段,人们认为诠释者的任务就是准确地再现作者原意。受其影响,译者主体性问题被长期掩盖。到本体论诠释学阶段,海德格尔论证了理解的多样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诠释者主体性问题也逐渐成为了诠释学研究的中心。伽达默尔及其哲学诠释学理论将诠释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本文着重运用哲学诠释学理论,分析了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域融合等原则在译者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诠释活动,翻译在本质上是主观的。文本的开放性呼唤着来自不同译者的不同诠释。然而在强调译者主体性重要地位的同时,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理解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面对这一思想倾向,本文结合赫施,艾柯等诠释学家关于理解与意义的理论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本质上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了译者决定论的误区。在鼓励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本文强调译者不仅承担着传递原文意义的任务,更肩负着传递不同文化的使命。同一文本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诠释更是文化多样性的题中之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意义的诠释永无止境,而翻译的永恒魅力也正体现在这永恒诠释的途中。
其他文献
德语作家弗兰兹·卡夫卡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奇才,无论是其本人还是其作品都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直到二战之后其作品才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
话语标记语是近年国内外会话分析、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在日常语言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对其恰当的理解和使用是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话语标记语进
本論文は葛西善蔵の『子を連れて』と郁達夫の『沈淪』を中心にして、日本私小説と中国身辺小説の類似点と相違点を見出そうとすると共に、その相違の根源を探求しようとする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词汇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常有意采用的用以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些方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