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转居”社区失地老人养老需求与服务供给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akk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突飞猛进,城市规模也在“摊大饼”式的迅速扩张,大量农民集体用地经征用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征地后的农民被集中安置到一个社区,由此产生了新的社区——“村转居”社区和新的居民——“失地农民”。失地老人作为失地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在征地后发生了改变,他们面临“村转居”条件下新的生活需求,进而对城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调查点,对失地老人的养老需求和养老服务进行了实证研究。当前,失地老人需求主要包括:生活保障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情感关爱需求、身份认同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目前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主要依靠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家庭以及老人自己来提供,每个供给主体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养老功能也不同。通过供需现状的对比,发现失地老人的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存在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需求内容繁多性与服务项目有限性的矛盾、养老需求偏好与服务项目实际利用适配性低、养老服务的高理想期待与现实服务供给的低满意度、养老服务产业的高投入和社会化养老的低消费不匹配。主要的原因在于,养老需求输入环节——养老需求“输送失败”,养老服务供给环节——多元主体互动协调机制差,养老服务输出和反馈环节——事后缺乏监督、评估和反馈。因此,为缓解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矛盾,需要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首先,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增强供需双方的互动、交流、沟通;其次,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合作优势,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最后,建立发展养老服务事后监管、评价、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其他文献
探究江苏卫视传播江南文化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责任等角度探讨文化根植于“文”,作用于“化”,产生于人类社会规律的同时也反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环境战略自十八大以来,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中就明确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企业发展与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极大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第152页论点摘编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生导师赵平安教授在《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的《“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