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结合运用气机升降理论、脾胃相关学说为立足点,探究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有关理论和应用,并通过临床研究,在与常规取穴针刺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中风偏瘫治疗的理论,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实践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病例以2016年5月~2017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部收集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按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以中风偏瘫治疗的"独取阳明"和"风取三阳"为指导,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只针患侧,所取穴位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隔15分钟运针一次,留针30min。治疗组结合气机升降理论、脾胃相关学说,采用"气机升降调脾胃"配穴法针刺治疗,在对照组常规取穴的基础上,配以"气机升降调脾胃"组穴(中脘、气海、双天枢、左足三里、右阳陵泉)。组穴中,针刺左足三里时,得气后调整针尖方向略偏向上,行提插捻转补法,以患者出现经气上行感为度;针刺右阳陵泉,得气后调整针尖方向略偏向下,行提插捻转泻法,以患者出现经气下行感为度;组穴中的其他穴位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组中取穴与对照组有相同者,按治疗组方法取用。其他操作同对照组。所有病人的治疗均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1 d,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疗效评价选用中医证候积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分别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等)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的升高程度上,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的升高程度上,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机升降调脾胃"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较常规针刺均具有明显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